综合新华社电在人口政策、城镇化和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家庭发生着哪些变化?国家卫生计生委昨日发布首个《中国家庭发展报告》,对中国家庭60多年来变迁的特点和趋势作出系统分析。
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的身心健康仍需政策关爱;异地医保报销问题无法解决……近年来,不少公共政策在执行中频频遭遇尴尬,“家庭视角”的缺乏已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目前,我国仍处在家庭的自我保障阶段,家庭是满足社会成员保障和发展需要的核心系统,需要在制定发展政策过程中对家庭变迁作出回应。以“家庭视角”考虑制定公共政策,要将促进家庭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全面提升家庭可持续发展能力。
家在变小:
户均人数由5.3人降至3.02人
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家庭户平均人数基本上保持在5.3人的水平上。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变化,家庭户平均规模开始缩小。
《中国家庭发展报告》显示,20世纪80年代以来,家庭户平均规模缩小的趋势更加显著,1990年缩减到3.96人,2010年缩减到3.10人。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居民家庭户的平均规模为3.02人。中国已是平均家庭规模较小的国家。
家庭户规模小型化是社会、经济、文化、人口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人口变化的角度看,结婚年龄的推迟,不婚率和离婚率的提高,低生育率、寿命的延长,人口流动等,都导致家庭户规模的不断缩小。2000年以来,生育率下降对家庭户缩小的影响正在减弱,持续的大规模人口迁移流动正在成为家庭规模缩小的重要推力。家庭观念的变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居住条件的改善等经济社会发展因素也直接促进了家庭规模的小型化。
孩子变少:
城市单人户10年间增加1.5倍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1人户和2人户的微型家庭数量迅速增加。2000年至2010年,1人户数量翻倍,2人户数量增加68%。2000年这两类家庭户占全部家庭户的1/4,到2010年已接近40%,共计1.6亿户。在未来一个时期,微型家庭数量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平均家庭规模将会进一步缩小。
导致家庭微型化的原因主要包括初婚年龄的推迟导致青年单人户增加,人口迁移和流动导致1人户和2人户的增加,老年夫妇家庭的增加导致2人户的增加。近年来,由夫妇二人组成的核心家庭比重大幅提高,占全国家庭的比例提高了2倍。这主要是由于中老年夫妇不与他们的成年子女同住,以及更多的年轻夫妇选择推迟生育甚至不生育等原因。
单人家庭的迅速增长,已经成为城乡家庭变化的普遍趋势。2000至2010年,城市的单人户增加1.5倍,镇的单人家庭增加1.2倍,农村的单人家庭也增加近40%。单人家庭数量增长主要是由于30岁以上大龄未婚人口增长、离婚率提高和丧偶独居老人数增长。
2010年30岁以上未婚人口中有43.2%是独居,这个比例在城市中为45.4%。大龄未婚独居家庭增多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接受高等教育、自我实现需求的发展以及职业竞争的加剧,使得一些人不得不推迟结婚年龄;另一方面是由于一些人没有找到结婚对象;还有一些人是因为生活方式、婚姻和家庭观念的变化,主动选择了单身生活。
此外,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中有四成以上是单人家庭户主。
长者增多:
逾8800万户家有65岁以上老人
赡养老人是家庭的重要功能。目前,我国90%以上的老年人是在家庭中养老。随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和老年人寿命的延长,家庭的养老需求已经进入迅速增长阶段,老年人生活照料需求也迅速上升。
《中国家庭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共有家庭4.3亿户左右。目前,中国有65岁以上老人的家庭已超过8800万户,占全国家庭户的比重超过20%。根据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显示,2013年全国失能老年人数达3750万,预计2015年失能老年人数将超过4000万。
与家庭养老需求迅速增长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由于家庭规模缩小,时间资源紧张,家庭的养老能力被削弱。其中,农村留守老年人家庭、独居老人家庭的养老问题最为突出。
分了又合:
新型直系家庭10年增加25%
老人需要赡养,儿孙需要抚育—如今,老年人家庭与子女家庭甚至孙子女家庭重新组合而成的新型直系家庭越来越多,其形成方式已经与传统的直系家庭完全不同。
随着老年人寿命的延长和高龄老年人数量的增长,尤其是当老年人丧偶或失能之后,对家庭照料的需求迅速增长;紧张的工作节奏使青年父母无暇照顾幼子。于是,本来各自独立的两个家庭合二为一,住到一个屋檐下。
《中国家庭发展报告》显示,直系家庭在家庭类型排序上长期处于第二位。直系家庭占全部家庭的比重,在2000年之前一直保持在21%左右,几乎没有变化。但是,2000年之后,这种稳定局面开始被打破。2010年直系家庭总数为9240万户,比2000年增加了25%,占全部家庭户的比例从21%提高到23%。未来一个时期,直系家庭的数量和比重都将出现更为显著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