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衢州新闻
我市今年1月-4月空气质量有所下降 以“五铁”开展“五气共治”行动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4-05-15 08:38:58

  2014年一季度城市PM2.5浓度区域分布图(单位:微克/立方米)

  “我们衢州现在的环境质量到底怎么样啊?”

  “我网上查了查,最近的空气质量好像下降了,什么原因你们知道吗?”

  ……

  如今,环境空气质量越来越受到市民们的关注和重视。昨日,记者从我市环保局了解到,今年1月-4月,衢州市区总有效监测天数为117天,空气优良率达标天数为69天,达标率为59%,低于上年同期。空气质量评价结果以良为主。其中,优为12天,占10.3%;良为57天,占48.7%;轻度污染为25天,占21.4%;中度污染为15天,占12.8%;重度污染为7天,占6.0%;严重污染为1天,占0.9%。

  造成我市今年1月-4月空气质量下降的原因是什么,下步又有何对策?记者专门请教了市环保局环境监测站副站长曲洪娟和污防总量处副处长杨更华,为大家解惑答疑。

  记者:能介绍一下今年第一季度衢州市区PM2.5的情况吗?

  曲洪娟:第一季度,衢州市区PM2.5日均浓度达标率为52.2%,日均浓度最高值出现在1月31日,为434μg/m3。PM2.5浓度均值为86μg/m3,高于国家二级标准年均浓度限值(35μg/m3),比上年同期增加10μg/m3,上升13.2%。而全省设区市PM2.5浓度均值降低9.3%,除衢州和金华外,各设区市PM2.5浓度均值都有所降低。

  记者:与去年一季度相比空气质量下降的原因是什么?

  杨更华:为科学分析我市一季度PM2.5上升的原因,我们专门邀请浙江大学的专家对我市PM2.5开展研究。浙江大学对衢州市PM2.5污染特征及来源研究的初步结论表明,我市大气PM2.5的本地一次源主要为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和城市扬尘,其贡献率分别为38.0%、14.4%和9.3%,外源输入、二次颗粒及农业生物质燃烧等对PM2.5污染的贡献率为38.3%。

  造成一季度空气质量同比下降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是造成一季度空气质量变差的主要原因。我市位于金衢盆地西半部,西、南、北三面环山,总体地势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部低,特殊的盆地地形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冬春季我市盛行东北风,易携带来自东北方向的外源污染。与上年同期相比,今年一季度我市平均风速降低了约16%,且静稳天气发生较多,本地污染及外源污染容易长时间在近地面积累,加剧了PM2.5污染。与我市同样位于金衢盆地的金华市,今年一季度PM2.5平均浓度也呈增加态势。另外,今年一季度雨水较少,不利于空气的自净。

  二是结构性污染与环境容量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市产业结构以钢铁、建材、化工、造纸等行业为主,其特点是高污染和高耗能,我市万元GDP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排放强度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燃料结构以煤炭为主,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80%以上,产业结构调整及能源消费结构调整还需要一个较长时期。

  记者:针对目前的空气质量现状,下步有何应对措施?

  杨更华:今年1月-4月我市环境空气质量的形势非常严峻。为切实改善我市空气质量,市委、市政府提出要以“五铁”(铁的决心、铁的信心、铁的政策、铁的方法和铁的纪律),全面开展“工业废气、建筑扬尘、汽车尾气、餐饮烟气、秸秆焚烧”等“五气共治”行动。其中,工业废气治理,由环保部门牵头,主要是加快推进工业烟粉尘治理、加快推进脱硫脱硝工程实施、加快推进挥发性有机废气(VOCs)治理、加大“黑烟囱”整治力度;建筑扬尘治理,由住建部门牵头,主要是控制施工现场扬尘和道路扬尘;汽车尾气治理,由公安部门牵头,主要是加强机动车管理,全面淘汰黄标车;餐饮烟气治理,由综合执法部门牵头,主要是督促餐饮单位安装油烟净化设施,并正常运行;秸秆焚烧治理,由农业部门牵头,主要是严厉打击非法焚烧垃圾、秸秆等行为。通过“五气共治”,进一步形成大气污染治理的合力,有效改善我市空气质量。

来源: 衢州新闻网 作者: 记者 罗东哲 通讯员 王峰 编辑: 姜玲菲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