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劳动监察人士称,建筑市场的不规范运作和工程层层发包让“月薪制”的推行基本没可能。
为有效治理欠薪问题,2004年8月,黑龙江省政府制定《黑龙江省农民工工资保障规定》,要求“用工单位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足额支付农民工工资”,这也是全国最早提出按“月薪制”方式向农民工支付工资的规定。十年过去了,《工人日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农民工工资“月薪制”在建筑领域依旧没有推行开来。
今年2月,黑龙江省大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动保障监察局,公布了12家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移送公安机关处理的企业名单。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此前当地有关部门重点检查了招用农民工较多的建筑施工、加工制造、餐饮服务等行业,但最终被点名的12家企业全部来自建筑领域。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大多数用工单位都能按月支付农民工工资,尤其是餐饮行业。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建筑领域,农民工领取月薪基本上是一纸空文。记者走访了8家建筑工地,没有一家是按月发放工资的。多半是到年底统一发放,或是按工程进度分阶段发放。
老刘是一家建筑工地的承包商,今年春节前曾拖欠农民工工资。他告诉记者,当时之所以不给农民工开工资,原因是上面的开发商没有把资金给付到位,而此前给付的已经足额下发了。
老刘所说情况并非个案。一位不愿具名的劳动监察人士告诉记者,建筑市场的不规范运作和建筑工程的层层发包让“月薪制”的推行基本没有可能。
这位人士称,一些自然人通过上交管理费的方式挂靠在某个建筑公司,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取得某项工程的施工权,成为“大工头”。然后,“大工头”会将建筑所需的各个工种进一步分包给若干个“小工头”。“小工头”通过不同的渠道网罗各个工种的农民工进行施工。这样一来,从开发商投资到农民工拿到工资就要经过三四道关卡。在这些关卡中,有时会因为工程没有验收而克扣缓发工资,有时因为资金周转困难而发不出工资,有时因为小工头带领一班人马在不同的工地之间流动作业,造成工时计算混乱无法按月结算,还有时因为“小工头”和工人都是乡里乡亲,工人认为自己人不会骗自己,也就长期默认了年底结算的“潜规则”。
“在这期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可能会产生‘崩盘’的效果”。这位人士说,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严控建筑市场准入关口,把没有资质甚至别有所图的人挡在门外。
记者还了解到一个新现象,为了防止被欠薪,一些建筑工人“抱团”组成小团体,要求用工方工资一日一结。只要当日工资没结清,第二天即停工走人。这样的“小团体”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技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