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有巢,人有家。”可现实生活中却有那么一些孩子,长期与父母分离,很难感受到一个完整的家庭带来的温馨。他们就是备受社会关注的留守儿童。4月17日,记者在新昌小学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室里,却看到了这样一批生活舒畅,笑容灿烂的留守儿童。
新昌乡属劳务输出大乡,留下的孩子一般由在家老人看管。由于老人们整天忙于农活、家务,再加上自身条件限制,没法对孩子各阶段的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变化加以正确引导,影响他们的成长。留守儿童课余时间常常无所事事,在外游荡,有时甚至吃不上一口热饭。与同龄孩子相比,他们比较沉默,很少与人交谈沟通,显得孤独、敏感、任性。新昌小学校长雷兴荣和老师们看到这个现象非常心疼,经过深思熟虑,通过争取省儿童妇女基金会、县妇联等多方支持,于2013年11月建起了新昌小学“留守儿童工作室”,担负起全校留守儿童的管护重任。
缺乏父母关爱孩子成长受影响
陈佳俊是新昌小学五(二)班学生,他的父母常年在德清打工,一年难得回来几次,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家里是三层的小洋房,房子好大,可是只有爷爷奶奶和我三个人,晚上睡觉感觉房间空荡荡的,真想爸爸妈妈能和我睡一起。”12岁的陈佳俊皱着眉头低低地说道。
葛晶是佳俊的同班同学,一家七口人,父母常年在广州打工,还有两个双胞胎弟弟跟着父母在外,一年就寒暑假回来。“爷爷奶奶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妈妈还要带两个弟弟,家里就爸爸一个人赚钱,负担较重。”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的葛晶懂事地说,每年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和爸爸妈妈一起过一个快乐的“六一”儿童节。 “像陈佳俊、葛晶这样的留守儿童我们班有29个,全校有319个,占了全校学生的70%,他们大多听话懂事、乖巧可爱。”班主任谢丽艳介绍,孩子们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家里老人又管不住,常常学习上过于拖拉散漫、缺少动力,阻碍了他们个人的成长,留守儿童工作室的成立对这些孩子来说具有非常好的意义。
建立“亲情”多功能制度让留守学生不再孤独
“我们留守儿童工作室大力开展对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和亲情卡建设,并安排老师做代理家长与留守儿童结对,创建留守儿童家长QQ群,命名为‘留守儿童亲情专线’,由代理家长、留守儿童家长、全体班主任实名制组成。”雷兴荣介绍,工作室一般规定中午和晚饭前后是留守儿童和家长视频沟通的时间,很多家长为了能和子女视频,甚至请假到网吧等待。因此学校经常能收获这样的感动,视频这端是孩子幸福的眼神和话语,“妈妈,这次期中考数学我考了100分……”视频那端母亲露出喜悦的感叹,“哎呀,我女儿长高了!”这一幕幕也让一旁的老师感受着亲情的温暖。
为了留守儿童工作室能有序健康地开展下去,新昌小学制定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制度,并集思广益创新模式和措施,使工作室功能发挥最大化。“留守儿童俱乐部安全管理制度、留守儿童代理家长工作职责、各班留守学生‘爱心档案’、贫困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表、留守儿童谈话记录表等,我们都做了详细备份存档。”雷兴荣兴奋地说,看到孩子们和父母视频时开心的笑颜,老师们感觉到自己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据了解,新昌小学留守儿童工作室设有报刊图书柜、棋牌桌、电脑,其中图书室藏书850册,棋牌室里各类棋牌25副,电脑4台等。工作室的成立给留守儿童搭建了一个集休闲、娱乐、学习于一体,相互交流、学习和帮助的平台,极大地丰富了留守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也使孩子有了家的感觉,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