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来袭,让世界各国的吃货们大呼过瘾。与此同时,“脚尖上的中国”奔袭巴黎纽约等地,近日更跳上了卢浮宫广场,让网友们大呼“征服世界”。
尽管纽约市民和警察对大妈们不太友好,甚至一度把他们请进了局子。但是这并不妨碍大妈们在卢浮宫前一展舞姿。报道显示,照片中,大妈们穿着鲜艳的玫红色舞蹈上衣,搭配紧身黑裤子,动作整齐地扭起来,跳得甚是欢乐,让诸多巴黎路人游客侧目。
从艺术上来说,广场舞尽管不是年轻人的时尚,更不符合当代小资的口味,但也绝不是低俗的艺术。它和当年的秧歌文化非常相似,都必须在广场上才能展现独有魅力。当年,黄土高坡的秧歌文化和十里洋场的舞厅文化构成了现代中国的两大文化象征,前者代表传统朴实的乡土文化,后者则是摩登现代的都市文化的代表。只有以蓝天为幕布、大地为舞台才能造就粗犷欢腾的秧歌文化。
从文化渊源上看,大妈的广场舞的确有不太适合现代都市的地方。在人口稠密、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广场舞因为人多势众、激情四溢往往会带来许多环境问题,譬如噪音等等。这也是居民与大妈矛盾的症结。
广场舞和反广场舞之间的矛盾,其实不是个小问题。西方城市发展中此类问题并不突出。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传统让此类舞蹈很难大规模流行,但是中国的秧歌文化传统,让广场舞很容易号召群众,特别是大妈们多是五六十年代生的人,正是秧歌文化下成长的一代。因此,需要反思的是,面对这一代人的文化需求,我们的城市建设如何回应?
前几天央视曝光北京等地楼盘中,规划中的公用设施,譬如老人活动中心、会所、游泳池、健身中心、绿地,甚至居委会等等多被挪作商业用途,城市规划形同虚设。其实不仅小区的规划建设如此,城市规划建设何尝不是?甚至连“广场”这个词都发生了异化,至少在上海说到“广场”一般都指某大型购物中心,并非是字典里的“广场”了。当下都市中的“广场”早已驱赶了大妈,不再是人们聚会娱乐舞蹈的场所,而仅仅是一个消费的市场。在一个房产商掌握话语权的时代里,在一个没有广场的城市里,广场舞尤为显得不合时宜。
广场舞作为一种文化,并非天生没有公德。公交车上椅子足够多,人人才能优雅的出行,当广场变得如此稀缺,大妈们只能占领居民周边的公园、街道、绿地,甚至出国占领华尔街、卢浮宫,拥挤着推搡着,将这些本不是广场的地方改造成广场。
“脚尖上的中国”如此逼仄!有网友说卢浮宫前的大妈广场舞是全球的巡回演出,我更愿意将她们看成一场行为艺术。这是对于极度功利化的城市建设的不满,也是对于现代都市忽视“诗意栖居”的抗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