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后宫的主要功能是企求航海安全,是历代海祭中心,也是古代船工海员娱乐聚会的场所,除了举行隆重祭祀海神天后的仪式外,还经常有各种中国特色的酬神演出。据说在每年农历3月23日为天后妈祖的诞辰,这里经常举办民间花会,吸引了很多游人。
天津天后官建立迄今660多年,一直香火很盛。船户来往必定祀祷,远近百姓多来祈福,热闹极了。有古人的诗可证。元代张翥有首诗《代祀天妃角次直沽作》描写了拜祷天后盛况:“晓日三汉口,连樯集万艘,普天均雨露,大海静波涛。入庙灵风肃,焚香瑞气高。使臣三奠毕,喜色满宫袍。”元代朝廷封了天妃,又派官员代祀,可见上层人士对天后娘娘的尊重。来祭祷的人中更多的是船户,清人汪沆《津门杂事诗》有“天后宫前舶贾船,相呼郎罢祷神筵”的诗句。清人蒋诗《沽河杂吟》有“刘家巷里如云舶,部祷灵慈天后宫”的诗句。他们描写的都是江海船工祭祀天后的热闹情景。农民也来给天后娘娘进香。孟韫徽《津门杂咏》说:“三月村庄农事忙,忙中一事更难忘,携儿结伴舟车载,好向娘娘庙进香。”可见农民来进香时也是成群结队。清人崔旭《津门百吟》有首诗对祀奉天后的情形带有总结性:“飞翻海上著朱衣,天后加封古所稀。六百年来垂庙飨,海津元代祀天妃。”这首诗算是概括了600多年来从朝廷到民间敬奉天后的历史。
于1986年元旦建成开业。自古以来,这一带就是天津最大的集市贸易和年货市场,每年春季,天津规模盛大的皇会——娘娘诞辰吉日就在这里举行,届时表演高跷、龙灯、旱船、狮子舞等。新建的古文化街内除两端牌楼及宫前戏楼为仿清大式建筑外,其余近百栋房屋皆为仿清民间小式古建筑。
道教道院。在天津市旧城东北角。始建于明代宣德二年(1427),弘治、万历和清代康熙、光绪年间均有修缮与重建。原由山门、钟楼、鼓楼、大殿、配殿、清皇阁、六角亭等建筑组成,后绝大部分建筑被废。现仅存主体建筑玉皇阁等,阁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上下两层,顶覆绿色硫璃瓦,上层檐下出回廊一周,可凭栏远眺,原供奉玉皇大帝铜铸像,是天津市区现存年代最早的木结构高层建筑,为古人重阳登高之处;清人有诗云:“直在云霄上,蓬瀛望可通;万帆风汇舞,一镜水涵空。”昔是天津市区最大的道教庙宇。
通庆里始建于清末民初,原为一片平房,后来,商人郑元里购买这块地皮后拆除了原有平房并兴建通庆里。原通庆里曾作为银号使用,后来成为居民住房,在整修之前,曾住有72家居民。在2003年的天津海河综合开发以及古文化街改造过程中被天津房产总公司发现并于2004年根据“恢复功能、修旧如故”的原则将其保留和恢复了其建筑特色。
在2003年的天津海河综合开发以及古文化街改造过程中,天津房产总公司在通庆里建筑群的局部墙壁上增加了六幅浮雕,内容分别为:东侧入口为“《黄大门》浮雕”、和“潞河督运图浮雕”;西侧入口为:“文明娶亲浮雕”、“天津卫俏皮话写真浮雕”、“踩高跷浮雕”和“闹龙舟浮雕”。
(戏楼)
(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