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期间,异地高考政策再度成为百姓关注的热点。而该问题的背后,是一个庞大的群体——随迁子女的生存状况。
在衢州也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生活得还好吗?
本周,记者跟随衢州学院“红领巾团队”的6名志愿者一同前往柯城区阳光小学、衢江四小、仙岩路小学、新星学校、仲尼中学,对这里1155位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进行了问卷调查。
【21.2%的孩子基本没有课外书】
走访中,记者发现随迁子女的条件普遍差于本地孩子。在物质方面,64.4%的孩子表示父母半年以上才给自己买一次衣服,每个季度都有新衣服的孩子只有2.1% 。
当这些孩子对父母提出物质要求时,会立即同意的只有1.2%,基本不同意的占28.5%,更多的父母会提一些要求,占42.1% 。
在每周零花钱方面,多于50元的占1.2%,20元以下的占89.9%,其中22.4%的孩子基本没有零花钱。
只有23.1%的孩子表示自己的课外书很多,基本没有课外书的孩子占21.2%。在调查中,记者也注意到,孩子们普遍希望自己多拥有课外书。
【近七成孩子渴望参加兴趣班】
在学习方面,对学习成绩基本满意的孩子最多,占55.4%;不满意的紧随其后,占了26.8%;选择很满意的只有2.1%。
课外时间参与兴趣班的孩子占35.6%。值得关注的是,与本地孩子厌倦兴趣班相反的是,希望能够上兴趣班的随迁子女有68.3%,其中8.1%愿望强烈。记者采访中也注意到,孩子们渴望度最高的是美术与音乐。
在孩子们的课余时间安排上,36.8%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17.1%的孩子是看电视,做家务的占到13.1%。只有7.5%的孩子在阅读课外书。
【近半父母不带孩子外出游玩】
“多久父母会带你出去游玩,如公园、游乐园、旅游景区、电影院?”接受调查的孩子中,46.3%表示几乎没有,而选择“一个月两次以上”的仅为16.2%。
在去过的衢州景点里,最多的是府山公园,占53.2%;孔庙、天脊龙门、市博物馆都有超过三成的孩子去过。而像江郎山、龙游石窟,去过的孩子只有8.7%与9.3%。
45.3%的孩子也表示,父母亲基本没有带自己去过图书馆或者书店;只有5.6%的父母会每周带孩子去。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这些孩子的父母普遍工作较忙,陪同孩子时间偏少。
【半数孩子认为自己缺乏关爱】
在心理方面,情况不容乐观。
认为父母关心或非常关心自己的仅为42.6%,其中53.7%的孩子认为父母最关心的只是学习成绩。72.5%的父母几乎不与孩子谈心。
认为老师关心或非常关心自己的也只有48.7%。认为自己与同学相处得好或非常好的只有49.4%。
78.1%的孩子表示自己有还未实现的愿望,71.3%的孩子已经有自己的梦想。
对于生活在衢州,表示非常快乐的孩子有14%,比较快乐的38.2%,最多的选择一般,占49.3%。 采访中,孩子们普遍表示与本地孩子的相处都比较融洽,基本不会遇到被排斥或歧视的情况。
延伸阅读——“用子女的快乐留住外来务工者”
这样的调查结果让“红领巾团队”的队长陆智强担忧,他说:“谁都不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见到一群‘人数众多、却不具备社会主流价值观,既无知识、也无技能,身在城市、心却远离城市’的社会边缘性群体。所以我们现在做的就是希望政府关注他们,政策关照他们,市民关心他们。”他认为,现在普遍存在民工荒问题,因此一座城市应该“用子女的快乐留住外来务工者”。 看了学生们进行的调查,市政协委员吴锡标说:“这个课题背后折射出的是当代大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关注的是教育公平、民族未来等深层次社会问题。希望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外来务工子女的特殊性及其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从而促进各级政府更加重视这部分群体,把提高他们的幸福感纳入社会事业发展目标,不仅让他们‘有书读’,更让他们能‘读好书’,让他们接受更优质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