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教育频道 > 教育专题
金婚老人:半个世纪的爱情始于学雷锋 图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4-03-06 08:45:22

  当年学雷锋时照顾的女子如今成了他的金婚爱人

  半个世纪的爱情始于学雷锋

  朱如才和他的“金婚”妻子

  昨天是学雷锋日,一位老人给本报热线打来电话,讲述了他五十年前的一段往事:在学雷锋活动中,他爱上并娶了自己帮助的女子。如今他们已过金婚。

  那次学雷锋活动,让朱如才结缘了独自照顾四个孩子和婆婆的困难户郭履晏,最终与她产生感情。但二人的恋情却遭遇舆论压力,在四五次单位领导口头和明文劝阻后,二人还是结了婚。婚礼上,朱如才难过得唱不完歌,却仍然牵起了郭履晏的手。

  如今,已过金婚的朱如才没后悔当年的选择,结婚50年了,他与老伴郭履晏仍然过着幸福的小日子,他也仍然将帮助人作为生活的一大乐事。

  缘起

  学雷锋时爱上了受助的女子

  又到了每年的学雷锋日,北京一干休所内的退休老人朱如才很感慨,正是半个多世纪前的学雷锋日让他结识了共度一生的妻子郭履晏。去年底,二人已经走过了他们的金婚。

  “当时在一起受了挺大阻力。”朱如才回忆,1960年,作为军人的他被调入沈阳某研究院,由于钻研业务,他认识了当年负责资料管理的郭履晏。最初,朱如才并不怎么熟悉这个比自己大五岁的女人。开始关注她,就是在一次单位组织的学雷锋活动中。

  朱如才说,因为郭履晏的丈夫得病去世,一直是郭履晏一个人照顾着四个孩子和一个生病的婆婆,生活比较困难,所以那次学雷锋活动中,他与同事一起去了郭履晏家。

  “五、六、七、八!”朱如才至今记得自己进郭履晏家的那年,她的四个孩子分别是多大年龄。这些孩子正是淘气的年龄,而婆婆的身体不是很好需要照料,这一大家子就这样挤在二三十平方米大的屋子里过日子,主事的只有郭履晏一个女人。朱如才想不到这个平时总跟自己探讨业务、帮自己借阅资料的女人生活竟如此困难。

  “那天活动结束后大伙回家了,我总是放不下心。”朱如才说,由于震撼,当年25岁的他开始经常往郭履晏家里跑。朱如才欣赏郭履晏的坚强,郭履晏觉得朱如才这人真好,两人就这样一来二去产生了感情。

  至今,朱如才仍收藏着一张老照片,照片上,一个小女孩梳着两个小辫子,冲着镜头张着嘴大笑。这是郭履晏当年五岁的小女儿,她冲着笑的对象就是朱如才。

  由于老去郭家料理家务、陪孩子们玩,他当时已经成了几个孩子口中的“朱叔叔”。这个称呼来之不易,学法语专业的朱如才当年一有时间就教孩子们做功课、哄孩子们睡觉,粮食供应紧张时,自己得到的饼干和油饼不敢吃,一个劲往孩子手里送。最终,每次去郭家时听见孩子们大喊“朱叔叔来了”成了让他欣慰的事。

  经历

  婚礼上的那首歌他只唱了一半

  当时的朱如才想到了这段婚姻也许会受到舆论的压力,虽然做好了心理准备,但结婚时还是心情不好。

  他说,一开始,这段婚姻就没有得到周围领导和同事的祝福,甚至还遭到了三番五次的劝阻。

  “最开始我没在意。”最开始,是同事们议论纷纷,当时朱如才觉得自己恋爱是光明正大的,没什么不妥。这期间,不断有人给他介绍相亲对象,但他“毫无感觉”,就觉得跟郭履晏“谈得来”。

  不久,领导开始找他谈话,说女方比朱如才大五岁,不合适。朱如才当时就说:“年龄大有什么关系?”之后,领导又找他:“女方丧偶,还带着四个孩子,这不好。”朱如才“当时年轻,越劝越血气方刚”。

  几次拒绝领会领导的意思后,他被单位明文规定不许去郭家。但越这样他就越想去。有一次,单位组织看电影,朱如才到电影院露了个脸,就赶紧溜去找郭履晏了。

  朱如才出差去开会,一到地方,会议变成了个“劝阻会”。“全屋子人都说我……说我是什么早春二月。”他说到这里,顿了顿,叹了口气。

  同时,他写信给上海的母亲,告知自己恋爱的喜讯,得到的回信通篇就是一个意见:坚决反对与这种女人结婚!

  最终,朱如才和郭履晏的坚持让领导松了口,二人终于在1963年领证结婚。婚礼后的茶话会上,同事们让朱如才唱首歌,他唱了《唱支山歌给党听》,但“事情成了那样,我心情很不好,唱到一半难受得唱不下去了”。

  结局

  爱情促使他继续帮助别人

  结婚后,朱如才写信告知母亲喜讯,但隐瞒了妻子仍然是之前母亲反对的郭履晏一事。但如今,朱如才更加坚信自己当年的选择是正确的。他已经退休20年了,仍然跟郭履晏过着幸福的小日子。去年年底,二人完成了金婚仪式。仪式上二人牵手相依偎的照片被裱起来放在了一进门就能看到的位置。

  在朱如才看来,正是自己结婚的这一波三折,才让他更能感受到一个人在困境时需要帮助的心情。因此,他也更愿意帮助别人、替别人着想。平时在小区里,他了解到谁家有需要就去帮一把手,也致力于让小区内的邻居们都更加熟悉、更加团结。

  天气好的时候,他会选择在小区的院门口附近散步。这里位置标识不明显,他注意到很多路人初来这里都找不到自己要去的地方怎么走,而自己在这里住了几十年了,去哪坐什么交通工具都很清楚。

  于是,朱如才索性总结出了一个“问路高发区”,自己没事就在这区域附近转悠,等着问路的人找上门来,为他们解决困难。

来源: 北京青年报 作者: 编辑: 黄鑫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