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沈华浩等团队带头人,一遇上就讨论课题研究进展。
时间到1月中旬,杭州已进入最冷的时令了。
在众多慢性病中,哮喘大概是最怕冬天的一种了:一怕复发;二怕用药。
这个冬天全国“十面霾伏”,到医院的呼吸科门诊采访,总能遇到不少慢性哮喘病人无奈地问医生:这个病,能治好吗?
“过去25年时间里,我们创建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安全、有效、价廉的哮喘诊治新技术和新方法。”浙江大学医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呼吸病研究所所长、浙医二院呼吸科主任沈华浩教授昨日告诉记者:哮喘通过规范诊治,完全可以控制,患者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学习与工作、生活。
上周五,在北京举行的2013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沈华浩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凭借“支气管哮喘分子发病机制及诊治新技术应用”研究,获得了2013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雾霾天气
会使哮喘病情加重
昨天,本报记者采访了沈华浩教授。沈华浩教授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他说,此次获奖项目是由国内3家团队合作完成的。
“除了我们浙医二院,还有钟南山院士所在的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吴善东教授所在的杭州浙大迪迅生物基因工程有限公司,我们已经花了25年时间。”他说。
据悉,哮喘,是世界公认的“四大顽疾”之一,目前,全球约有3亿人患有此病,在我国有3000万患者。由于现代文明的发展,由于城市的绿化以及家庭的各种装饰、地毯、宠物等等的增加,哮喘的发病率也有所增加。雾霾天气不但会使哮喘病人病情加重,也会诱发哮喘。1994年到2001年,这7年的统计,哮喘的患病率增加了30%。估计现在增长速度更快。
哮喘的发病机制到底怎样?早期该如何诊断和治疗?有没有适合国人的有效且易于推广的防治方法?浙江大学沈华浩研究团队与合作团队一起,在国际上首次证实了气道局部聚集的嗜酸粒细胞可以直接引起哮喘发病,相当于揭开了哮喘发病机理之迷的面纱。
“过去25年时间里,我们创建了一系列适合国人的哮喘诊治新技术和新方法。”沈华浩介绍说,项目组牵头制订了我国第一版及其后多次修订版的《哮喘防治指南》,并参与制订了WHO第一版《全球哮喘防治指南》。项目研究成果目前在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地区121家医疗机构推广应用。
项目组研究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过敏原检测试剂盒,打破了长期依赖进口试剂盒的局面。“由于过敏原存在地域差异,如花粉、豚草等均有不同,国外过敏原不能完全反映国人过敏状态,我们采用的是中国本土的过敏原,更适合中国人使用。”杭州浙大迪迅生物基因工程有限公司吴善东教授说。
老药新用
每天只需花1元钱
除了在哮喘发病机制研究上的研究成果之外,2013年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颁给这个哮喘研究项目,还有很多理由——
比如,用更加经济、准确的方法来诊断哮喘。
项目组创建了简易气道反应性测定新方法,“我们简化了一些指标,但主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但价格仅为进口同类产品的1%,很快就在全国广泛推广应用,技术的应用使占总数约35%的不典型哮喘患者得以早期发现,并被我国哮喘防治指南所推荐。”沈华浩教授介绍说:2004年开始,项目组进行了过敏原特异性抗体IgE检测试剂盒的自主研发,2010年1月顺利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获首家SFDA注册证,产品目前已在全国29个省市的医疗机构使用。
在研究中,他们创立的治疗方法也十分接地气:安全、有效且价廉。项目组创新性地将传统老药茶碱和激素联合起来治疗哮喘。“我们算了一笔账,因为茶碱很便宜,用我们这个方法一天就是花费一元多,假如用国际上推荐的吸入激素加长效Beta2激动剂的吸入疗法,一天加起来是8元,现在是只花八分之一的钱同样有效。”
另外,项目组还发现本来用于预防肺结核的卡介苗对哮喘同样有效,动物研究发现卡介苗早期、小剂量、多次接种,可预防哮喘的发生。
只感觉胸闷
也有可能患了哮喘
“对哮喘的研究,是永无止境的探索。”沈华浩说。
去年,沈华浩和他的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种以胸闷为唯一症状的不典型哮喘,并给其命名为“胸闷变异性哮喘”,这是一种新的哮喘类型,所有的教科书、专业著作,都没有认识到这个特殊类型的哮喘。
比如,上体育课跑步的时候,跑一段很快就呼吸觉得困难了,很难跟得上别的同学,一般都是认为体质差,实际上相当一部分是哮喘的一种表现;孩子早晨晚上总是干咳,想清嗓子,不一定是咽炎,气管炎,相当大一部分实际上是哮喘;经常打喷嚏,每天早晨都打几十个喷嚏,流清鼻涕,打完之后就觉得有点胸闷,那么这个实际上也可能是哮喘的一种表现。
他告诉记者,接下来,他将和钟南山院士、吴善东教授一起,开展全国性的临床研究,对这种不典型哮喘的发病规律、治疗等方面,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希望对这种原创于中国的新的哮喘类型的治疗经验,尽早推向国际。
另外一个重头工作,就是把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进一步推广和完善。沈教授以骨髓为靶向治疗的方法,已经在实验室阶段取得成功,下一步就是开发相应的药物,尽早进入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