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沟通方式的迅速演变,一些关心孩子的家长开始尝试利用新的交流工具了解孩子。但他们“潜伏”的做法却并没得到孩子们的认可,不少学生向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们“告状”:我爸妈是“间谍”!
“卧底”朋友圈被投诉
初中女生小凡近日很愤怒地给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打电话,控诉妈妈偷偷摸摸的“卧底”行为。
小凡说,她跟班上的几个小伙伴有个微信群,大家常在上面七嘴八舌地聊天,有时候难免会起哄或开玩笑,说班里谁喜欢谁、谁抢了谁的朋友。最近群里有个叫“花花”的好友常在大家讨论的时候说,“咱们这么小还不应该关心这些事”之类的话,听起来口气很像长辈,大家总觉得“花花”不是“同类”。更让小凡疑心的是,最近妈妈开始有意无意地询问她在学校交朋友的情况,有时候还会旁敲侧击地问起班上是不是某某跟某某关系好。疑点越来越多,一次趁妈妈出门,小凡偷偷查看了妈妈的手机,竟然发现妈妈就是群里的“花花”!“她就是个间谍!”小凡觉得妈妈这种行为简直就是欺骗。
小凡对咨询师说,其实妈妈这么做没什么意义,因为真正私密的事她们是不会在群里公开讨论的,肯定要跟密友“私信”,所以妈妈在群里看到的并非她们真正的隐私,这种偷偷摸摸的做法只能让她对妈妈更反感。
假装“好友”被“拉黑”
初二的男生小俊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但来咨询的并非小俊,而是小俊的妈妈。妈妈说小俊长得又高又帅,性格也很外向,很招女孩喜欢,所以妈妈担心他会早恋。为了随时了解儿子的动向,妈妈偷偷加入了儿子的朋友圈。但是不久她就发现自己被默默地“拉黑”了。“怎么办呢?可能是孩子发现我了,但他回家对这事儿一个字都没提,现在反而是我觉得有点不知所措了。”
咨询中心主任温方希望孩子和家长能够互相体谅。孩子应该理解:家长之所以想进朋友圈“刺探”,是因为关心孩子,初衷是好的;这同时也说明孩子对父母还不够公开透明,让家长不放心。而家长也应该明白:在朋友圈里并不能了解孩子最真实的内心,家长还是跟孩子在“线下”交朋友最靠谱儿。
“线下”交流才靠谱
如何能在“线下”跟孩子成为朋友?日前永外街道妇联邀请家教专家马成奎老师,向家长们传授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的方法。
马成奎老师告诉家长,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必须使家长与孩子都能产生愉悦感,否则沟通就会失败。三年级孩子的妈妈姜女士深有感触,她说“我与孩子沟通时考虑最多的是我要痛快,我得把话说完,至于孩子高不高兴我就很少考虑了。这种方式有点儿自私,效果也不好。”
“家庭教育必须实行双向沟通与交流,”这是马老师告诉家长的一个基本观念。马老师说,与孩子的沟通应注意三点:第一,家长要学会倾听孩子说话,孩子说话要认真听不要随意打断;第二,学会欣赏孩子的优点,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和特色;第三,表扬孩子要真诚、多激励,批评孩子要注重事实、不可嘲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