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黑鸭难题”会否让市委书记彻夜难眠
楚天金报讯评论员付寸
许多外地人也许不知道武汉有光谷、有沌口,但他们知道武汉有个周黑鸭。
这只武汉本土“孵出”的“丑小鸭”,十余年间变成了一只带动相关产业的“白天鹅”,成为“营销武汉”的一块活招牌。
但这只可爱的鸭子,却在遭受大肆侵权和恶意假冒,仅在武昌火车站内外就有10家冒牌店长期盘踞,数量规模超过正牌店的近3倍。
问题的要害不止于此。近3年来,周黑鸭用于该地域打假的费用高达百万元。更令人难以思议的是,法院6次判决侵权确立,工商部门一次又一次整治,却依然改变不了这里假冒成灾的境况。
难道,这里是一块无人管得了的“飞地”?难道,有人可以公然凌驾于公权之上?难道,面对如此毫无顾忌地叫板市场秩序和规范的行为,有关部门真的就束手无策?
在武昌火车站旁购买周黑鸭,多半是外地客人离汉返程时,特意捎带的礼品,原本是对“武汉造”的有效推广。但不难想象,当他们兴致勃勃地向亲朋好友打开礼盒,面对一包包假货,会是怎样的尴尬?他们又会怎样评价武汉和武汉人?
这种公然给武汉抹黑的事情,这种无视市场基本规则的行为,长期在我们的眼皮底下如此嚣张地存在,武汉的投资发展环境从何谈起?
在这场可谓长期的“围剿战”中,似乎每个责任主体都有说不完的无奈,都有说不清的理由。那么,且问:普通市民都可以看出来的假冒店,相关部门难道就看不出来?是什么利益能大过法律法规,大过食品安全,大过一个城市的形象和环境?既然一次又一次的专项整治效果不佳,可否反思一下管理思路和方式?当年“麻木”都能整下来,难道10家假冒店就拿不下?作为武汉知名品牌,正规专卖店被打砸,有关部门能否进行更为深入的彻查,以正压邪?
早在2011年,武汉就确立了打造“全国发展软环境最优城市”的目标。新华社湖北分社提交的专题调研报告——《武汉市投资环境问题及对策分析》,让市委书记阮成发几个晚上彻夜难眠。市长唐良智强调,要逐个“解剖”这些问题,通过开展“实例研究”,找出问题症结。
我们欣喜地看到,近年来,武汉在改善投资发展环境上确实花了不少功夫,取得了积极成效,治庸问责、电视问政、审批改革等举措深得民心,名扬全国。
但是,一道“周黑鸭难题”让人忧心忡忡:在发展环境打造上,一些地方是否存在“嘴上跟着领导和,上头不问闭眼过”的现象?一些部门是否存在“遇到问题绕着走,遇到狠人躲着走”的懒软之风?监管部门是否真的做到了“过错绝不放过,问责决不留情”?
不知道,“周黑鸭难题”算不算“实例”?
不知道,“周黑鸭难题”会否让市委书记再次彻夜难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