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由于其特殊的结构、生理、免疫等自身特点,容易遭受病原感染。年龄越小越易受到感染。一旦确定是细菌性感染,抗生素使用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因此,确定是否存在细菌性感染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前提。
抗生素的三大副作用
一是过敏反应。任何抗生素均有可能引起程度不同的过敏反应,皮疹、荨麻疹在临床上较为常见,较为少见的如血管神经性水肿、哮喘、药物热等,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首次用药一般不会引起过敏反应,再次或多次使用相同或同类药物,有可能发生过敏反应。
二是毒性反应。主要影响肝、肾功能。毒性反应也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易感个体容易产生药物毒性作用。
三是局部刺激反应。主要表现为静脉或肌肉注射处疼痛或静脉炎。
使用抗生素的五个原则
由于儿童细菌性感染难以有一个明确的指标,所以临床初次抗生素治疗要真正做到正确、准确、合理极为困难,绝大部分依靠经验性治疗。因此,儿童抗生素使用需要遵守以下主要原则:
1、怀疑细菌感染,可先用抗生素进行经验治疗。2、诊断为病毒感染和不明原因发热,不宜早期应用抗生素。3、应根据不同细菌种类和药敏试验选择抗生素。4、抗生素使用应考虑抗菌作用、抗菌谱、药代动力学、细菌耐药性、药物不良反应等。5、应根据个体生理特点、病理变化调整抗生素,必要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儿童抗生素使用既要临床医师依靠自己的临床经验及临床检验进行合理的选择,调整使用抗生素,同时,还必须把抗生素使用依据、目的、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与患儿家长充分沟通,达成共识。唯有这样,才能在儿童抗生素合理使用与尽可能避免副作用之间找到平衡点。
各种抗生素的副作用
青霉素类及半合成青霉素类抗生素:青霉素类药物组织毒性极微,除口服有轻微的胃肠道症状外,一般无毒性反应,但青霉素类可有比较严重的过敏性休克反应。因此,每次使用均需要做皮试,如有青霉素类过敏史,则应使用其他药物治疗。
头孢类抗生素:头孢类抗生素药物总体毒性较低,对某些敏感儿童有肾毒作用,对肝功能有轻微影响,但停药后即可恢复。头孢拉定等第一代头孢药,用后会出现血尿,口服可出现腹痛、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口服用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较为常见,静脉用药可引起静脉疼痛和静脉炎。红霉素长期服用可引起肝脏损害,临床已逐渐少用。阿奇霉素作为治疗非典型病原感染的首选药物,胃肠道反应虽已减轻,但仍然存在。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其不良反应主要包括神经毒性和肾毒性,对于易感儿童可导致听力下降,甚至耳聋,或出现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6岁以下儿童一般禁用。
磺胺类抗生素:易感儿童可有肾脏损害,出现血尿、结晶尿及肾功能衰竭;多样型皮肤损害,白细胞减少和抑制骨髓造血功能,恶心、呕吐等。目前,磺胺类抗生素在儿科已很少使用。
喹诺酮类抗生素:成人临床较常用,但动物实验可引起动物软骨损害,故美国FDA及我国许多药物手册建议12岁以下儿童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