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琏、辜胜阻、高培勇、周放生、高明华等权威专家——
解读《决定》中的经济改革任务
专题:十八届三中全会
过去的一周,无论是党政会议、专家研讨,还是街谈巷议,焦点都离不开一份2.1万多字的报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
《决定》在11月12日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11月15日公布。在这份文件中,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60项改革具体任务,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国防和军队、党的建设制度等多方面改革,且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的时间表。
从长远看,《决定》在未来7年时间里都将是各部门、各地方工作的重心。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很多重大政策都在三中全会出台,体现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施政纲领。但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6次三中全会都不同。
“尽管前几次三中全会也都聚焦改革,但主题仅是某一方面的改革,而这次全会定位全面深化改革。”参与《决定》起草组工作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十八届三中全会之所以把主题定为全面深化改革,与当前改革形势相适应,在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只有坚持全面改革,才能继续深化改革。
不过,十八届三中全会主题虽然是全面深化改革,但仍然选择了一个“火车头”,强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领域改革的牵引作用。在《决定》确定的15个方面改革任务中,6个是经济,1个是与经济密切相关的生态文明体制,占了所有改革任务的近一半。
《决定》中写道,“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公报将过去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两字之变,意义十分重大,是《决定》最大的亮点和重大理论创新,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涵‘质’的提升,也是未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及其他领域改革的基本方针。”杨伟民说。
经济学家吴敬琏表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就回答了特别是最近十多年来一个很大的争论,就是我们改革要往前走,向哪一个方向走?向市场化方向走,还是向强化政府对于经济、对于社会的管控这个方向走?三中全会肯定了市场,而且把它提到了一个很高的地位。”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周放生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也表示,两字之差,标志着经济体制改革,朝着市场化的方向走了一大步。“在走市场经济道路上,如果说,过去提‘基础性’作用,还是有点‘犹抱琵琶半遮面’,那么,这一次是市场的作用真正得到承认。”周放生说。
外资金融机构也对《决定》出台高度关注。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从经济方面来看,优先考虑的改革领域或多或少与我们的预期相符,其中包括行政改革、金融改革、财政改革、土地改革和资源价格改革。但是,仍有一些意外惊喜值得关注。首先,报告强调市场应该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其次,报告包括很多详细的积极改革措施,如若得到成功执行,将推动中国实现长期均衡的可持续发展。另外,三中全会还宣布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和国家安全委员会,这很可能将会强化新一届领导推动各项改革的执行能力。”
在6个经济改革任务中,涉及国有企业改革、建设统一市场、转变政府职能、财税体制改革、激活农村资产要素等,均是当前改革的热点和焦点,也不乏难点。市场化导向如何在这些改革中发挥作用?改革将给未来一段时间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哪些影响?下一步哪些配套政策有望出台?《中国经济周刊》邀请权威专家一一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