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巷每一座古城里都有这样几条古巷,红色的灯笼点缀着木梁黛瓦,给每个游人以惊喜。
古镇甪直被冠以“神州水乡第一镇”,原名为甫里。
据《甫里志》载:甪直原名为甫里,因镇西有“甫里塘”而得名。后因镇东有直港,通向六处,水流形有酷如“甪”字,故改名为“甪直”。
从苏州市区坐公交518、52、18路可到甪直;在苏州城东的娄葑乘18路公共汽车也可到达,票价2.5元,每小时发一班车,约行驶50分钟。
“水巷小桥多,人家尽枕河”是甪直浓厚水乡气息的真实写照。
甪直历来享有江南“桥都”的美称,一平方公里的古镇区原有宋、元、明、清时代的石拱桥72座半。
千余年来,受悠久灿烂的文化滋润,这里民风淳朴,人心向善,礼贤下士,温良恭俭,造就了许多文坛巨匠和名人雅士。从唐代诗人、文学家陆龟蒙到现代的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小镇代有才人出。
鸭沼清风、分署清泉、吴淞雪浪、海芷钟声、浮图夕照、渔莲灯阜、西汇晓市等被先人们概括的“甫里八景”虽然历经历史的磨难,大部分已经被拆除,但仍能找出它们当年的恢宏的风彩。
甫里蹄既融合了北方大口吃肉的感觉,又加入了苏式菜肴甜、鲜的风格,入口酥糯,咽下后回味无穷。甫里鸡、甫里蹄曾是晚唐诗人陆龟蒙隐居甫里时,宴请来往朋的主菜。一直流传至今,成为江南的名菜,喻有团圆、美满之意。
重要的是做生意的心情。
白色搪瓷缸里的水一定很甜,外婆的宽大的怀里一定很暖。
墙上的浮雕有时光的味道。
甪直被叶圣陶先生称为他的第二故乡,用情颇深。当年叶老先生在甪直执教五载,现在这些旧址已辟为叶圣陶纪念馆,供人参观,那篇被选进教科书的《多收了三五斗》就是以甪直为背景,而书中的万盛米行也随之扬名在外。
“甪直最美的客栈”,其实是冯斌作文博物馆。馆主人冯斌老师致力于语文教学20多年,育人无数,桃李满天下。他也是苏州少年文学院院长。
前有叶老,后有冯斌,想来甪直这个地方是有文人的底蕴在的。
这座“全国独一家”的作文博物馆非常有特色,白墙灰瓦尽显斑驳,临街的门面不大,初看起来并不显眼,但到甪直古镇,不可错过这家“甪直最美的客栈”。
所有的这些都在传递着冯斌老师作为中国的文人想要表达的文化意境。原来作文博物馆给我们看的不仅仅是关于作文,更多的是关于文化,正在从我们的身边慢慢消失了的一些传统的中国文化。
馆内陈列的课本、毕业证、叶圣陶老先生的出版物都是有些年代的东西了。
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
最原始的广告飘扬,拂来古风阵阵。
老先生面容斯文、穿着体面,依稀听见古乐悠长,颇有风度。
睡着或醒来,在这座古镇里都没有什么不对。
如此小镇,怎不引来各路摄影师来一叙美好。
古镇进行了大量的修旧如旧工作,恢复了沿街河棚和沈宅、万盛米行、萧宅等一大批古民宅和历史景观。
整修了古街道和古桥、驳岸,同时利用古民宅布置了王韬纪念馆、萧芳芳影视艺术馆、吴东水乡妇女服饰馆等景点。
“甪”这个字,有点冷僻,不止一次我听见有人读作”角直“或者”用直“的。正确的读音是“lù"。据说这是一种祥瑞的独角兽,这地方,即按照其形而得名。
老街的孩子
家在甪直,离苏州市里面并不远,然而休息天要睡懒觉、和朋友喝茶聊天吃饭闲转悠,因此也好久没有回去了。
妈妈打电话来说,院子里的银杏果今年结得累累的,大丰收,都已经收好了,回来取吧。还有摘好的柿子。
于是和妻送完孩子去学校,就直接回了一趟甪直家里面。
妻和爸妈忙着伺候院子里的那块小菜圃。我一贯是甩手掌柜,没事情做,于是背着老伙计就去了老街。
上塘街的早晨
街上也是刚醒来的样子,大多数铺面还没有开门。从上塘到下塘走了一个来回,在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亲切得不能再亲切的乡音里,我随意地按着快门。
听爸妈说镇子里在改造,这回还真有些惊喜,那河水,居然是多少年没有看见的清澈,水面也没有了那些乌七八糟的垃圾。下塘的一段也正在修缮,看来,古镇可开放的范围又要扩大。
叶圣陶先生有个名篇《多收了三五斗》,就是先生在甪直小学作教员时的作品:
“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里面装载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齐着船舷的菜叶和垃圾被白腻的泡沫包围着,一漾一漾的,填没了这只船和那只船之间的空隙……”
俺家窗外的秋色
甪直的古石桥,若论数量之多,形态各异,可能在江南水乡中是NO.1。反正俺这个土著也记不清也多少座桥,叫什么名字。
老街的早晨
老街的早晨
坐在长廊上,没来由的想起一个妙喻:“同里似描眉修面的大家闺秀,周庄则犹如风骚艳丽的摩登女,甪直呢?活脱脱是粗头乱服的乡村大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