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大气中污染颗粒,本可随风而扩散,但越建越高的楼房,却把污染牢牢锁在了上空。雾霾天出现,风,四处受阻。日前,从上海、杭州等城市传来消息,当地的环保、规划部门正联手对“城市风道”展开研究,从各个城市最通风的地方引风来吹散灰霾。“城市风道”在南京合适吗?南京是不是也能从长江“引风”,让城市和家里南北通透一样,“穿堂风”永远保持空气新鲜?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让风在楼宇间顺畅流通
记者了解到,目前杭州启动“通风廊道”的研究,杭州市环保局在该项研究的招投标标书中说,他们希望了解不同年代的城区建设对污染物分布的影响,包括扩散轨迹和浓度分布等,同时分析杭州地形譬如城西山体等对城市通风能力的影响。
和杭州一样,南京的灰霾天气增长快。南京市环保局专家告诉记者,由于南京特殊的地理位置,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就像是在一个大锅底里,空气对流条件很差。只有大风大雨的“洗涤”,才会压制住肆虐的尘土,否则一旦气温升高,加上道路上的降尘不断地被碾轧,形成的“飘尘”就会悬浮在空中。在气象部门的统计中,南京城区一年中有一半以上的天数都笼罩在灰霾之中。
南京市气象局专家表示,南京污染物扩散条件本身就差,易形成逆温层,加上城区建筑太密集、高层住房太多,也是造成空气流通慢的原因。据介绍,南京常年风级较小。因此,保证城市主风道,减少污染物在城市上空逗留的时间,对改善城市空气有着重要的作用,“打个比方,夏天,只有坐在两头相通的弄堂里,风才大,才舒服。”
南京环科院有关专家昨天告诉记者,简单讲,“城市风道”就是让风能在楼宇间顺畅流通。可城市楼房越建越高,污染物随风飘荡中,常因遇到楼房阻挡,不得不回流,或缓慢地往楼房周围飘移。
多个城市都有“风走廊”
实际上,城市通风廊道已经不是新鲜事,国内外很多城市已有成功先例。
像武汉,主要在城市内外广泛布绿,其中有六条生态绿色走廊,构成了六条“风道”,最窄二三公里,最宽十几公里,它能使武汉夏季最高温度平均下降1℃至2℃。而在上海,由于夏天多刮东南风,秋天多是西北风,所以在浦东规划建设了一条250米宽的世纪大道,这条“风走廊”,可以让风能通透穿过。还有德国的慕尼黑,每年都有焚风(一种干热的地方性风),人们就规划建设了五条城市通风走廊,让焚风从城市中穿过,并把城市中既有的脏空气带出去,效果非常好。
南京市环科院一位专家表示,他们也注意到了其他城市的先进做法,“引风入城,还能避免夏季因空调引发的电力资源浪费,以及因热风不散引起的环境恶化。”
他告诉记者,南京一年四季的风向虽不同,但刮东南风、东北风的天数多。所以,城市东南、东北方向的房屋密度就要小,房屋高度也要控制;而城市道路建设,也应与风向契合。这样,就能让江、河、湖面上的风刮进主城区,充当都市的“大风扇”,给城市降温。此外,居住小区建筑规划时,要错位布局、或面风向半围合布局,也利于形成良好的通风环境。
“通风廊道”和生态结合
记者昨天了解到,通过利用山体河谷等自然条件,南京其实也规划预留了6条生态通风走廊。“这些生态通风走廊就像城市的一个个大‘出气孔’,可确保郊外的普遍凉爽空气吹进来,把主城的热空气置换出去。”南京总体规划修编的一位专家表示,“生态通风廊道”南京早就提出来了,否则夏天热岛效应会更厉害,冬天雾霾也会更多。
据介绍,其中,江南的3条生态通风走廊分别为:紫金山—青龙山—黄龙山;方山—秦淮河;牛首山—祖堂山—雨花台。江北的3条生态通风走廊分别为:老山—长江;大厂—化工园;长芦—玉带—八卦洲。
这些生态通风走廊的宽度有的是三四公里,有的是一两公里,长度基本都有数十公里,分别利用山体林地、河谷水道、湿地、绿地等自然条件,通过建设限高等手段,形成开敞空间和城市的大“出气孔”。
目前,大部分生态通风走廊已基本形成,并正在发挥作用。个别生态通风走廊还需进一步加强建设,如老山—长江之间,还要沿长江三桥连接线两侧增加大量绿化,使老山和长江通过绿化连在一起。
不过,预留这些生态通风走廊也遇到很多困难,南京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比如长芦—玉带—八卦洲之间,有一条4公里宽的隔离带,当地企业一直想把这块地用于建设,专家组和当地有关部门反复沟通,最终还是坚持把它预留下来了。因为,这块地一旦用于建设,将卡住这条生态通风走廊的“咽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