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吴永成展示自己捡到的“开元通宝”古钱币。
城垣周长不到500米,城区总面积仅相当于两个足球场大小,这也许就是唐代柳州辖区内一座古县城的规模。11月1日,柳州市文物考古队对鱼峰区雒容镇附近的一处“袖珍古城”进行实地踏勘,初步确认为明代以前古城遗址。柳州文史界知名学者陈铁生结合史料分析认为,这处古迹很可能就是唐代初置、明代废弃的洛容县“白龙岩”土城遗址,属重大考古发现。
三面城墙基本完好
新发现的这处古城遗址位于雒容镇附近的洛清江岸边,遗址的平面轮廓接近正方形,城垣为泥土夯筑,东、西、北三面城墙没有受到太多人为破坏,基本保持原有格局。记者跟随市文物考古队现场踏勘,目测城墙残高约3米,最高处超过4米,城墙外围,还能看到宽阔的护城壕沟。由于古城荒废已久,城墙围合区域,以及城外早已干涸的护城壕沟被村民们辟为耕地。
据村民吴永成介绍,上世纪80年代以前,古城遗址还保持着四面围合的完整布局,村民们在遗址上开展耕种活动,常常翻出残碎砖瓦和陶瓷器物碎片。此外,村民们还在遗址上捡到过不同时期的古钱币,甚至还曾挖到过古人用过的灶台。采访中,吴永成向记者展示了他自己收藏的一枚唐代的“开元通宝”铜钱。
最早县址众说纷纭
市文物考古队此次前往雒容镇开展古城遗址调查,线索来自柳州市一位热心地方文史及古文献研究的王姓市民。
王先生在研究古代洛容县历史沿革时,注意到了洛容县级政权驻地播迁的一个未解之谜:唐代贞观(也有文献记为永徽)年间设置的洛容县,县址在一个名叫“白龙岩”的地方,经历宋、元和明前期;明代成化年间,起义军攻打县城,县治一度迁到米峒,即现在中渡镇旧县屯;明代正德年间,设在米峒的洛容县治又屡遭义军攻打,于是明王朝在万历四年(1576年)正月,将县治迁到灵塘,即今雒容镇老街一带。明代洛容县治先迁米峒,再迁灵塘,地点都很明确,惟独最早设治的“白龙岩”众说纷纭,一直没有定论。
早些年,鹿寨县文史工作者也曾就“白龙岩”的具体方位作过调查,始终没有找到可资借鉴的实物或史料证明,最后仅凭民间的一些口碑传说,推断“白龙岩”为该县中渡镇鹰山中学校园内一处早已湮没无存的地下溶洞。
石刻记载关键线索
王先生是在明代广西巡抚郭应聘的文集中,发现一条重要线索。郭应聘所撰的《西南纪事》中记载:“洛容县治,故(唐宋)在洛清乡之白龙岩”;而郭的另外一部著作里,还有另外一段更为重要的描述:“洛容县在唐宋时,邑治建于高岩水次(即水边)”。王据此认定,“白龙岩”与“高岩水次”为同一地点,即现今雒容镇高岩景区附近的洛清江边。
于是,王先生驱车前往高岩景区一带实地走访,在高岩山洞里的宋代摩崖石刻上找到更为明晰的线索:岩壁上有两件署名“野叟张森”的诗文,其中一件石刻为《重修高岩庙门记》,落款时间为北宋“端拱二年(988)”;另外一件石刻没有落款时间,但却点出“县西山高岩有三洞”的方位信息。高岩文物点位于现今雒容镇的南面,但在宋代却是“县西山”,这说明,唐宋洛容县治应该就在高岩东面。
找到神秘“白龙岩”
仔细查阅地图后,王先生认为,高岩正东方向的洛清江对岸,也许就是唐宋古洛容县的县治驻地。11月1日,他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寻找,果然找到尚存的土夯古城。王说,尽管村民都不知道“白龙岩”这个地名,但却带他找到遗址北面数十米临江处的一块礁石,礁石为龙头形状,惟妙惟肖,应该就是文献中提到的“白龙岩”。
昨日,记者将雒容镇发现土夯古城一事告知陈铁生后。陈表示,根据目前掌握的史料证据,该文物点基本可以确定为唐代洛容县土城遗址,那里作为古洛容县的行政驻地,经历唐代、宋代、元代和明代前期,历时800余年,是一处非常有分量的考古新发现。洛容古城址是柳州区域内城市发展演变的历史见证,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根,做好古城址考古研究,有助于今人深入探索柳州唐宋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对于提升历史文化名城内涵,建设洛容历史文化古镇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