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代神经外科专家、浙江省神经外科创始人之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原副院长陶祥洛教授,因病于9月14日在杭州逝世,享年87岁。
昨天中午,陶祥洛教授的同事、学生围坐在一起,追忆陶老的生平,他们也都是浙江省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
“陶老在临床整整工作了56年,放心不下医院的事情,上周还来过医院,和我们一起查房。所以听到他逝世的消息,我真的不敢相信……”浙二神经外科甘海鹏教授是陶老的第一代学生,甘教授也已年过八十,满头白发。
“陶老的逝世是全国神经外科界的损失,也是浙医二院的损失。”浙医二院院长王建安说,陶老一生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真正做到为患者服务,一切以患者的需求为出发点。浙医二院的精神是“患者与服务对象至上”,这和陶老的观念一脉相承。陶老的临床技术,特别是垂体瘤手术在国内领先,这和医院打造国内外领先的学科技术的理念相一致。
“陶老永远是浙二人的榜样,对病人好,技术过硬,德艺双馨。”王建安院长说。
浙江神经外科的两位创始人之一
陶祥洛教授1927年出生于浙江省武义县,195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他是浙江省神经外科的两位创始人之一,1957年,和朱焱教授(2009年逝世)一起,创建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陶老是浙江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的首任及第二任主任委员,全省七成以上的神经外科医生是从陶教授和朱焱教授创建的浙医二院神经外科培养出来的。
“1957年12月,浙二成立脑外科(神经外科),条件十分艰苦,只有两张床位,没有血管造影、没有CT、没有手术设备,只有在X光下面硬做,用的是英国人留下的一把电刀。在这样的条件下,陶老参加上海、北京各地的神经外科学习班,看外国人做手术,靠自己不停努力,摸索总结出浙江省的神经外科技术。”浙二神经外科主任张建民教授说。
陶祥洛教授做了很多台“浙江首例”的神经外科手术,比如——
1961年1月,浙江第一例脑溢血血肿清除术;
1970年2月,浙江第一例脑动静脉畸形手术切除术;
1978年5月,浙江第一例动脉瘤夹闭术,开创浙江省显微神经外科先河。同年11月,浙江第一例颅内、外动脉吻合术;
1983年10月,浙江第一例经口—鼻—蝶显微手术摘除垂体瘤。
陶祥洛教授多次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等奖项,曾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1989年贵州省人民政府授予他“扶贫先进个人”称号;1990年被省卫生厅授予省级“白求恩式医务工作者”称号;1992年10月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3年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授予“全国智力支边科技扶贫先进个人”。历任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等。
生前有膀胱癌和胃癌
可能和连续高强度工作有关
陶祥洛教授在临床整整工作了56年,去年下半年才从临床上退下来,但临床退下来后,还一直坚持看专家门诊,每周和科室同事查房。
陶教授这样的老专家,他的门诊挂号费仅为9元,每次挂出多少号子,就看多少病人,病人提出加号,他也有求必应。
“他总是跟我们说,看病都是一样看,何必让病人看很贵的号子呢?病人来一趟医院也不容易,能看就尽量给他们看。”陶教授的学生在微信中写道。
陶教授身患膀胱癌和胃癌,他的学生分析,这两个病可能和他的工作状态有关。
以前的神经外科医生上台做手术,基本上一做就是全天,从早上七八点到晚上七八点。手术期间,医生没法吃饭、上厕所,所以医生只能把早饭吃饱,吃很多肉、蛋,不能喝水,不能吃湿的东西——顶饿、不用上厕所。
“有一件事情,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真的从心眼里心疼、敬佩陶老。那是1991年,陶老65岁,他为病人做癫痫手术,从早上做到傍晚。手术结束,我们坐在办公室里休息,陶老手术服也没有换直接跑到厕所里。从厕所出来后,陶老脸色煞白,他说,拉出来的全是血尿。事后,陶老体检发现得了膀胱癌。膀胱癌和长时间憋尿有直接联系,陶老每周二、四、六手术,每天憋七八个小时,他的膀胱癌可能就是这么出来的。
“还有胃癌可能也是熬出来的。做外科医生,吃了这顿没下顿,陶老为了手术,常常一天吃不上两顿饭。
“陶老对病人真的很好,每次术前谈话,他都要和病人本人谈,有问必答;每次做完手术,他都会等着病人麻药过去,问问情况好不好,哪怕等到半夜两三点,都会等。
“据我所知,陶老这五十多年从来没有收过病人什么好处,不要说红包,连东西都不拿。有位病人买来一箱桔子拿到住院部分给医生吃,陶老专门去问来桔子的行情,折合成钱退给病人;有位病人拎了两只甲鱼敲陶老的门,陶老说,手术会好好给你做,但是把甲鱼拎回去,否则手术做不了。”陶教授的学生回忆说。
陶老和老伴住在马市街,一间50多平方米的小屋里。
上周六早上七点多,陶老出去回来后,说有点累,想躺会休息一下。一切都很平常。过了一会儿,老伴去叫他,陶老已经逝世了。
“他走得很宁静。”老伴说,他对生活没什么要求,只希望多治些病人,他没有遗憾。
今天8:30,浙医二院将在杭州殡仪馆为陶老举行遗体告别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