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专家和业内人士指出,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是盘活存量的重要手段,是解决当前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重要手段。监管层近日也表态,信贷资产证券化目前从试点阶段逐渐转为常态化。业内人士希望资产证券化的范围能尽快扩展至中小商业银行。
逐步走向常态化
国务院近期下发的《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指导意见》指出,信贷资产证券化是盘活存量的重要手段,将逐步走向常态化。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司长谢多指出,资产证券化从2005年开始,已经试点了将近8年,《意见》明确提出了逐步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常规化发展,这对整个金融业下一步的发展,包括盘活资金、支持小微企业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表示,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给银行松绑,将大大促进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相关部门应想方设法对中国银行业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例如,可以通过试点的方式,把商业银行一部分安全性较高的贷款进行资产证券化。通过这种方式将银行资产引入债券市场。商业银行也能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再融资、补充资本金、增加流动性,同时把债券市场做强做大。普通百姓手握的资金也可以更多地进入债券市场,拓宽投资渠道。他强调,银行资产证券化之后不应在银行内部自我循环,不能是甲银行的资产证券化完成后再给乙银行持有,而应该由社保基金、个人投资者持有,通过这个方式给银行及整个资本市场减压,从而最终改变整个金融结构。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如果将部分资产通过证券化形式打包卖掉,信贷资金就腾出来可以继续发放贷款。非信贷融资跟银行信贷融资也有一定关系,非信贷融资是基础,也是商业银行信贷的补充。“如果发展好非信贷融资,可以增加整个货币供应。”
银行积极参与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多数商业银行对于资产证券化的参与热情很高。银行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该渠道是化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根本途径。
谢多认为,信贷资产证券化能为小微企业和三农提供更好的支持,“当商业银行把一部分信贷资产证券化后,就可以腾挪出更多的信贷空间,在保证资本充足率的情况下,更多的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三农”企业就可以获得更好的金融支持。”
浙商银行投资银行总部总经理沈滨表示,对于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来说,资产证券化才是解决企业融资难的根本途径,其他的融资渠道要么可操作性不大,要么成本太高。“我们银行2008年发行了国内第一单中小企业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效果很好。”他表示,资产证券化试点重启后,由于没有额度,大部分中小银行不能开展这项业务。
对于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风险,银监会主席助理杨家才指出,资产证券化是一把双刃剑,美国次贷危机就与它有关,“有的药能治死人,但是得了病不能不吃药,关键是剂量的把握。”杨家才建议,只做单级证券化,证券化之后的产品就不要再进行证券化。为了控制风险,未来还将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管控能力以及证券化产品设计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