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中国证监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证券投资基金服务机构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针对私募基金,规定了基金销售结算资金的归集方式,并鼓励私募基金选择现行公募基金资金监督体系。一时间,“私募基金发行公募产品”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
哪些私募基金符合条件?私募基金发行公募产品还存在哪些顾虑?谁能率先染指公募产品?又是哪些私募基金驻足观望?《证券日报》基金新闻部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重阳投资、星石投资、泽熙投资、朱雀投资等几家大型私募基金公司,他们普遍认为“管理成本高、人才匮乏及风格转型成为阳光私募基金发展公募产品必须迈过的三大槛。”星石投资有望率先完成突破,设立第一只由私募基金发行的公募产品;而重阳投资、泽熙投资、朱雀投资明确表示暂不涉足公募领域。
逾10家私募公司入围
根据相关规定,机构申请开展公募基金业务有六大基本条件,包括具有3年以上证券资产管理经验,最近3年管理的证券类产品业绩良好;公司治理完善,内部控制健全,风险管理有效;最近3年经营状况良好,财务稳健;诚信合规,最近3年在监管部门无重大违法违规记录,没有因违法违规行为正在被监管部门调查,或者正处于整改期间;为基金业协会会员;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条件。
私募基金申请公募基金管理人牌照,除了满足基金业协会会员规定外,还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实缴资本或者实际缴付出资不低于1000万元;第二是最近3年证券资产管理规模年均不低于20亿元。业内人士估计,符合“资产管理规模超过20亿元”的私募证券基金的数量至少超过10家。再加上保险公司的资产管理机构,以及一些有意向发行公募产品的私募股权基金,有望取得资格的资产管理机构将超过50家。
据《证券日报》基金新闻部及私募排排网不完全统计,管理资产规模排名前十名的私募公司依次是重阳投资、泽熙投资、凯石益正、朱雀投资、星石投资、从容投资、淡水泉、金中和、尚雅投资、新价值,管理资产规模在30亿元至100亿元之间。前十大私募机构管理资产的总规模达460亿元,占据阳光私募总体规模的32.39%。其中,重阳投资目前资产规模在100亿元左右,泽熙投资规模则有70亿元,星石投资规模在40亿左右。
目前,星石投资、上海景林资产、深圳金中和等多家私募机构都在布局相关业务,并着手搭建团队。
星石欲率先染指公募
据记者了解,目前不少大型私募基金公司正在快马加鞭地筹备公募业务,不过明确表示将在6月1日之后递交申请材料的暂只有星石投资一家。北京星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杨玲向《证券日报》基金新闻部记者透露,目前,星石投资已确定首只公募产品方案,将是一只追求绝对收益的偏股混合型基金,将在今年发行。
在管理成本方面,杨玲表示,“除准备了证监会网站上已经列示的申请公募业务资格需要的相关材料外,我们内部讨论确定了开展公募业务的成本、收益,以及公募业务未来在星石发展战略的定位的方面。在管理成本方面,后台及销售业务都将采用外包的形式来降低成本,尤其最近券商创新大会有公司提出了主交易商的模式,将后台、销售、交易都外包给同一家券商,这样更能降低成本,我们很欢迎这种模式。同时从投资上,公募业务是星石投资‘绝对回报’理念下产品线的延展,因此基金经理也由星石内部划拨,并不会新增成本。”
据杨玲介绍,目前星石已经成立公募业务部(筹),由星石投资创始合伙人、首席投资官罗敏担任负责人及拟任的首只公募产品基金经理,并配备一名行业基金经理和一名相关工作人员。这种方式保障了公募业务也将延续星石投资“绝对回报”的投资理念。另外公募、私募虽然投资相互完全独立,但是共享研究团队和收益风险配比模型的研究成果。
“根据我们前期的客户调研发现,私募产品的客户为高净值客户,由于本金较大,更加注重风险控制,而公募产品的客户希望更快的积累财富,往往更注重收益。因此虽然同样是在‘绝对回报’理念下的两只产品,私募产品将更加偏重于风控,公募产品进攻性更强,更加偏重于收益。”
据记者了解,星石投资过去六年,在大盘下跌超过40%的情况下逆市上涨超过60%,并且年年获得正收益。基金行业的元老明星基金经理江晖作为灵魂人物领衔,并且所有基金经理都是该公司股东,整个团队非常稳定。
三道槛挡住重阳泽熙朱雀
与星石投资的积极布局相反,重阳投资、泽熙投资、朱雀投资等大型私募基金却表示“暂时不涉足公募”。
作为首家资产管理规模破百亿元的阳光私募,重阳投资对《证券日报》基金新闻部记者表示,“重阳投资今后会参与公募业务,但目前还未开展。”上海朱雀投资发展中心高级合伙人王欢则表示,“我们还在讨论中,尚未有成熟的结论。”
泽熙投资同时也对记者表示,“我们认为,修订后的《证券投资基金法》为私募基金开展公募业务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对私募来说面临着新的机遇,但是我们也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和基本情况来决定是否开展此项业务。泽熙成立三年以来,一直致力于绝对收益方面的投资,无论是在组织结构还是人才构建方面都围绕着私募业务开展的。因此,在目前的时点上,我们暂时还不考虑开展公募业务。”
有私募基金分析师认为,部分私募基金暂时不打算涉足公募,重要原因之一是公募业务成本过大。“一家基金公司如果开展公募业务的话,一年需要3000万至5000万元的成本,这对于私募机构而言是笔巨款。当然,还需要引进或培养公募基金经理,这同样是一笔很大的成本。”
“我们习惯了做绝对收益,按照绝对收益的思路做相对收益产品并不合适。”某大型私募基金经理称,“如果要从事公募业务,就需要另一批人马,并且要同现在的私募业务建立完善的防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