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财经频道 > 理财投资
资金池理财品或整改 曾刚:金融机构不能只顾收费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3-14 09:54:52

  3、15临近,媒体纷纷报道监管层将对银行理财产品销售活动进行专项检查,资金池类理财产品列为了检查重点。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接受中新网金融频道采访时指出,资金池理财品应提高透明度,美国次贷危机已经出现过这类问题,金融机构只收手续费,不考虑购买者风险承受能力,也不管产品本身的评级和定价是否有偏离真实的风险水平。但管理不应一刀切,资金池理财应分开治理。表外产品因风险由投资者承担,从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角度,应增加监管力度,提高透明度。表内产品风险银行承担,信息透明度不必过分要求,要留给银行产品创新发展空间。

  资金池理财产品面临整改大限

  消息透露4月底为最后限期

  资金池类理财产品是把客户资金相应计入一个外界看不到的账户里,形成一个“资金池”。以债券、信托融资计划、回购等多元化投资的集合性资产包作为统一资金运用,通过滚动发售不同期限的理财产品持续募集资金,以动态的管理模式保持理财资金来源和理财资金运用平衡,从中博取收益。

  不规范的资金池一直饱受诟病,因为无法做到每只理财产品的单独核算和规范管理。通过滚动发行、期限错配、信息不透明的资金池运作方式做高产品收益,但当后续资金不足时,有可能引发流动性风险。

  中国证券报3月12日报道,银监会已要求银行对资金池理财产品进行限期整改。根据报道,资金池操作模式已被列为银监会2013年现场检查重点。如在4月底前,银行自查与整改毫无效果,资金池现象依然泛滥,银监会将考虑停止银行从事理财业务资格。一位股份制银行人士证实,此前已接到监管机构通知,本周起监管机构开始对资金池理财产品进行现场检查。消息人士透露,今年银监会各派出机构将分期、分阶段对辖区内银行理财产品销售活动进行专项检查和明察暗访,将严格查处银行理财产品销售违规行为,督促银行切实落实相关监管规定。

  资金池产品从2009年诞生就一路高歌猛进,各种投资标的掺杂,投资者难以判断资金究竟投向哪里,产品蕴含多大风险。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接受中新网金融频道采访时指出,资金池理财有一定潜在的风险,存在信息不透明等一系列问题。

  金融机构不能只收手续费不顾购买者风险

  资金池理财应分表内、表外区别监管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接受中新网金融频道采访时指出,资金池理财产品最初爆发式的增长,在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是难免的。从银行自身的角度来讲,银行如果只是以资金池的名义做表外(一般指非保本型理财,属银行代客经营的中间业务,银行收取手续费,投资风险由投资者自行承担),项目本身就可能存在期限错配,产生流动性风险。银行在创设某些产品的时候,相关风险不能够把握,内部风险管控出现问题。而从金融消费者保护的角度来讲,因为资金池产品信息不透明,购买理财产品的消费者很多时候不清楚购买产品的性质、投向,理财产品的法律性质又是买者自负,就存在着道德风险。

  曾刚认为应该分两方面对资金池进行监管,表外的应该提高透明度,该披露的必须披露。曾刚表示美国次贷危机已经出现过这类问题,金融机构只收手续费,不考虑购买者风险承受能力,也不管产品本身的评级和定价是否有偏离真实的风险水平。至于表内的(一般指保本型的理财产品,属银行自营业务,投资者承担的风险相对较小。)银行已经纳入自己的风险控制系统里面的产品创新,风险由银行兜底,信息透明度就不必过分要求。

  曾刚接受中新网金融频道采访时表示管理太细不是好事,从需求角度来讲,理财产品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好的收益,从银行的角度来讲也是竞争的手段。资金池本身有市场发展的合理性和必然的需求,应该以疏导和规范作为调整的框架,该纳入表内的要纳入表内,建立相关的风险管控程序和评估的手段。应该将资金池产品分成不同种类,规定不同的披露程度。既要保护消费者,通俗易懂讲清风险,同时也要考虑银行商业创新的诉求。如果要求信息披露的太充分,产品创新的动力也就没有了,必须寻找合适的平衡才利于金融市场的良性发展。

  对于投资者无法区分是否为资金池产品,曾刚接受中新网金融频道采访时指出,对于资金池产品应进行规定,在相关位置进行要点披露,进行分类要求。现在各行都不太一样,有些产品讲的很清楚,有些就不清楚,目前还没有披露程度的统一标准。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作者: 编辑: 巫婧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