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阁的设计风格主要定位于清代中晚期具有一定徽派特色建筑,这是自西向东鸟瞰文昌阁的效果图。
文昌阁的东侧,是湖光山色与亭台楼阁融为一体的观我园园林水系。
文昌阁复建项目中,还包括衢州三塔之一的铁塔。相传古人因城西常年遭受水害,在此立塔以镇蛟龙。
“今之文昌之祀已微,载此以醒世之科名梦者。”衢州近代方志学家郑永禧在编纂《衢县志》、写到“文昌阁”时,曾感叹于科举没落后香火式微下的文昌阁凄冷命运。可以告慰先贤郑永禧的是,曾寄寓人文昌盛美好愿景,已经消失60多年的衢州古城文昌阁,即将在原址附近动工复建。
记者从市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获悉,作为市委、市政府力推的十大专项工作内容之一的文昌阁及配套设施复建规划方案,已于3月1日结束公示,项目正式建设实施最快有望于4月底启动。
溯源
衢城历史上
曾有三座文昌祠
在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中,文昌阁的形成与科举礼制的建立休戚相关。封建时代,若是哪位儒生文运兴旺,能取得科名,就可光宗耀祖、出人头地,而文昌阁就是这样一处祈祝功名发达、禄位宏昌的祭拜场所。
历史上,各地对文昌阁的叫法不同,常见名称包括文昌殿、文昌庙、文昌宫、文昌祠等,但万变不离其宗,其中供奉祭祀的都是天神文昌帝君。
文昌之名,最初是指星座名。相传这位星宿是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亦称文曲星,或文星,古代礼制中曾封其为“帝君”,地位甚高。
事实上,早在周朝,统治者就将对文昌帝君的参拜列入国家祀典。隋唐以来实行开科取士,对于文昌帝君的奉祀也逐渐普遍。
清朝嘉庆六年(1801),在大学士朱珪的奏请建议下,嘉庆皇帝敕命各地皆立文昌庙,重申将文昌帝君信仰列为国家祀典。有意思的是,朱珪曾在衢州文昌阁旁的崔园寄住几日,并留下“观我园”匾额和“客来观我园,何心独乐之”等诗若干。
此后,每逢科举制之年和神诞之日,士人无不齐聚文昌阁,膜拜与孔子并尊的文昌帝君,吟诗作文,登高眺远,举行文昌会,祈求当地文运昌盛,希望文曲星能点中自己,高中状元。
作为东南阙里的衢州,在浩荡南孔儒风的润泽下,自古就是文脉兴昌之地,历代宰辅重臣、达官显宦迭出不穷,素有“状元之乡”、“进士故里”之美誉。据林伟民所著《衢州记忆》统计,自宋至清,衢州共有文科进士1013人。
科考兴盛,也使得崇文之所熙隆。清嘉庆《西安县志》转旧志记载,衢城曾有3座文昌祠:“一在城隍庙右,为庙三楹;一在县学东饶公祠后;一在县学魁星阁上,后遭闽变俱毁。”
也就是说,在清朝初年“三潘之乱”耿精忠进攻衢州城时,绵延战火曾将城内的几座文昌祠都付之一炬。
恢复了和平安宁生活后,衢城士绅陆续出资复建了两座文昌阁。前者复建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西安县志》记载,“邑令陈鹏年、司铎王钦搢就学门建楼五楹,为文昌阁。旁列魁星像并祀焉。寻改建于大成殿东”。后者建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地点在古城西北角的铁塔之南,民国《衢县志》对此加注称为“小文昌阁”。
这座“小文昌阁”,倒是一直残存到上世纪50年代才消失,成为衢州人对文昌信仰的最后记忆所在。
消失
命途多舛,
文脉延续依旧
“文物的消失其实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份记忆和意义失落。”2010年夏天,由浙江大学教授吴宗杰主持的“水亭门街区文化遗产研究”团队曾对衢城最后一座文昌阁做过细致考察,他们通过一些街坊老人抢救记录下关于文昌阁的些许记忆碎片。
时年93岁的老人王汉卿说,“解放前的文昌阁空空荡荡的,没有东西,也无人去拜,但是里面蛮大的。”时年90岁的祝汝涛老人回忆说,文昌阁有好几进,“第一进,进去一个道院,第二进是堂前,三进房间,四进房间。”
老人们的记忆中,还包括“解放后文昌阁曾收容讨饭人”这样的轶事。这些散落的民间故事结合地方文献,最终为我们还原了文昌阁最后命运的颠沛流离。
不妨先从地理位置锁定文昌阁,根据文献和老衢州人回忆,消失前的文昌阁北起衢州府城最年轻的城门西安门,南至新河沿,是西安门进入下营街第一个较大型建筑,解放后曾一度作为民政部门的“乞丐游民改造所”。
事实上,自清末废除科举制度后,文昌阁便已江河日下,日渐衰败。但尽管如此,它还是坚守延续着对文化的爱护和崇敬使命。
1923年,衢县创办师范讲习所(衢州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前身)时,选址就位于文昌阁内。其后,文昌阁也被用来做过私塾。祝汝涛老人回忆,自己儿时曾在文昌阁念了四五年私塾,当时学生差不多有20多个。
上世纪50年代,摇摇欲坠的天皇塔被拆后,文昌阁也随之拆除。不过琅琅书声并未远去,1965年,紧贴这人文福地,诞生了一座新华小学,将这千年文脉绵延续传。
重现
亭台楼阁
焕发古城遗韵
“衢州古城,只要再熬一二十年,就能登世界文化遗产的展台!万万不可让新的建筑埋没文物。我们务必百倍珍惜老祖宗遗留的无价之宝……”早在上世纪90年代,衢州文化人潘玉光就曾面对汹涌的城市化建设发出如此感怀。
事实上,正是得益于这样一批文化仁人志士的奔走呼吁,原本可能成为绝唱的府城遗韵,才有了一线生机。
今年年初,市委、市政府强势启动十大专项工作,其中多处涉及文化遗产保护内容,足见决策施政者的高度文化自觉意识。
市城投公司工程师孙恬安介绍,文昌阁复建项目设计方案于去年开始启动,最终选定由中国美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进行编制。项目选址位于斗潭湖、衢江中路、新华小学之间的三角绿地,自南向北依次由开放式的西安门地块、文昌阁地块、德平坝碑文展示地块组成。
其中,西安门地块以西安门遗址保护为核心,恢复下营街街口节孝牌坊,增设抗日英雄纪念碑(或群雕),以告慰抗日英雄,并通过新华小学西侧绿化带改造使整体与文昌阁相连。
文昌阁地块以复建文昌阁为中心,分别设置东西轴线和南北轴线,东西轴线上自西向东依次为石牌坊、文昌阁、观我园园林;南北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石照壁、文昌阁、魁星亭。此外,还在该区域西北角的斗潭湖畔恢复历史上的衢州铁塔。
德平坝碑文展示地块,以其遗存展示为主,建有一座八角重檐亭,通过跨斗潭湖的亲水木栈道与文昌阁地块相连呼应。
孙恬安表示,由于文昌阁几乎没有存世的影像资料参考,目前的设计风格主要定位于清代中晚期具有一定徽派特色建筑,楼高5层约35米,“建成后,除了保留祭祀文昌帝君,护佑文运昌盛的功能外,还将陈列衢州历代科举名人和近代文化乡贤展示。”
值得注意的,此次文昌阁复建项目中,还配套了可容纳46个车位的地下车库,这在我市公共园林建设中尚属首次。
摩挲着设计效果图,或许可以想象神游这样的场景:穿过金戈铁马之风犹存的西安门城墙,远远可望高耸的文昌阁。整理衣冠,带着虔诚敬畏的心境,走进清幽古朴的高阁,向文化先贤表示敬佩,然后登高眺望,品味古城与新城的相得益彰,随后越过叠石曲桥,踏入湖光山色与亭台楼阁融为一体的观我园,在雨荷隐隐迢迢间感受千年府城的清新雅致余韵——江南忆,醉意在衢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