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证热闹像过年
“当时领证的场景就像过年一样,很多居民围着,拿到身份证后都特别兴奋。”单秀荣回忆,当晚自己拿到身份证就是一瞬间的事儿,还没顾得上多想,就被记者们围住了。
《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北京日报》等各媒体的记者纷纷上前采访,请她谈谈感受。“我想了想,说‘领了身份证以后肯定方便多了’。”至今,她对自己的这句回答仍印象深刻。
“虽然当时还没有实际用过,但是我想象中肯定是方便了。”事实也印证了当天的回答。单秀荣是演员,当时经常出差演出,再加上有时候会收到录音稿费,所以身份证在她身上的使用率,远高于其他普通市民。
领到身份证的第二天,单秀荣所在的大院更热闹了。媒体采访不断,还有不少从全国各地寄来的明信片、首日封,让单秀荣签字。大院的收发室经常是一麻袋一麻袋地装,最多的一天能收到七八十封信。
单秀荣认真地在每张明信片、首日封上签名,然后再寄回去。有些没有附带邮票,她就自己掏钱买邮票贴上去再寄回,没漏下一个。
无偿捐给博物馆
2000年,北京筹建警察博物馆,单秀荣接到了当时北京市公安局副局长的电话,希望她能将这张意义重大的身份证捐给博物馆。
“没问题,这个第一非同小可,它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我只是很幸运而已。”单秀荣答应得非常爽快,没要一分钱。她说,这是作为“中国第一公民”应该做的。
他手写了第一代身份证
讲述:唐晓刚职业:文化部办公厅调研员
当年,20岁出头的唐晓刚在文化部“大院派出所”工作,因字迹工整漂亮,被选中参与手写身份证,包括“中国第一公民”单秀荣、著名歌唱家王昆、原文化部部长周巍峙等在内的1700多张身份证,都由他手写而成。
写字工整“脱颖而出”
可能有人不知道,最早的一代身份证姓名、性别、出生、住址、签发期、有效期、编号这一系列信息,并不是打印上去的,而是手写而成。1984年,在文化部“大院派出所”工作的唐晓刚就曾参与这项工作。
当时,东城公安分局和文化部合建了“大院派出所”,地点设在文化部宿舍大院内,“派出所”有3名警务人员,刚从警校毕业分配到文化部保卫司的唐晓刚成为其中之一。
1984年,唐晓刚接到上级指示,说要办身份证了。领导给了几张空白卡片,让大家都在上面写字,然后送到朝阳门派出所去筛选。
很快,唐晓刚的字脱颖而出,被安排抄写文化部大院内2000多居民的身份证信息。“要说起来,还得感谢警校,上学的时候,学校要求学生每晚都要练字。”唐晓刚回忆,自己其实更擅长写行书,但是考虑到隶书字迹看起来更工整,抄写身份证时全部改成了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