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勇对此表示:“数量庞大的公务用车在清退之后的去向与处理方式将关乎到国有资产是否流失。无论是将这些公务用车销售给租车公司,还是将这些公务用车处理给个人,这些车辆的价格评估是其中的关键。”
而长期关注公车改革的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建议,政府部门应当委托专业的二手车拍卖公司来进行,而不要自行拍卖,以避免暗箱操作。
车补:多少合适?
按照文件规定,取消公车之后,普通公务出行实行社会化提供,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这里就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交通补贴,多少算“适度”?
从目前已经实施公车改革的省市来看,不同地方之间,同一地方不同职务级别之前,补贴各不相同。以浙江温州为例,该市将在职的市级机关工作人员按照不同职级,划分成从正县实职到科员、办事员共七档,分别实行从2800元到400元不等的补贴标准;而在同属一省的杭州,一般市级机关的车贴标准分为九个档次,上限为每人每月2600元,下限为每人每月300元。对此,叶青的建议是,副厅级可设在1500元/月左右,正厅2000元/月左右。据了解,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的叶青,每月交通补贴1200元。
“公车改革过程中引发的车补问题,不能一地一策,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不同的车补标准。如果是将车补作为待遇,那么就必须遵从国家统一规定;如果是将车补作为交通工具的额外支出费用,那么就应该按照当地交通支出的标准来制定。”张志勇表示。
而且,从目前已经进行改革的地方来看,车补的基本原则是人人有份,职务级别越高,车补额度就越高。这与“把公车从公务员待遇”中剥离的改革深意相背。
张志勇的观点是,公车改革必须要厘清一件事实:拥有公车的合理性在哪儿?不合理性又在哪儿?只有搞明白了这样的道理,才能根据这样的基本原则,去进行车补制度的改革。
“不讲究原则的车补,是将过去不合理的公车制度制度化、货币化、合理化。”张志勇说,“以待遇标准为辅,以实际工作需要为核心来确定车补的多少,应该是未来公车改革之后行政工作人员车补制度的基本原则。”
国企公车:也应同步改革
在党政机关公车改革进行的同时,处在中央和地方国资委管辖下的国有企业公车改不改、怎么改成了新的关注焦点。尤其是随着五粮液等大国企提出公车改革,有专家估计,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公车保有量远高于党政机关等行政单位。
长期以来,我国多数国有企业不仅在管理层行政级别上参照党政机关,在公车配备等福利待遇上也与机关保持标准一致。而且,由于国有企业涉及到经营行为,公车在配备车型、数量、使用频率上受到的约束和监管更少。中共中央政府在出台厉行节约制止浪费行为等相关文件时,国企也只是“参照执行”,而非硬性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