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与父辈》中,作家阎连科写尽世情冷暖。他说,如果说感谢——我只想感谢在逝水流远中那属于父辈的岁月和逝水流长中永远凝视着我的生命的灵魂。
父辈行将老去,而父辈的父辈已将半身隐于岁月的烟尘。我们,是否曾经去倾听过他们的故事,并打算做一个接下来的讲述者?
相信,多数人未能做到,抑或,存于心而囿于凡常的劳躁,进而淡忘了倾听。
但是,在杭州,有一群90后大学生做到了。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专业的40位学生,在他们的班主任丁贤勇教授的指导下,历时三年多,写就了他们的家族史。最近,这些故事集结成书——《三代人·六十年:中国乡土社会的40个故事》,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2009年初秋,当40位大学新生踏入杭州师范大学的校园时,丁贤勇教授就发出这样的倡议——既然选择了历史专业,不妨进行一点家族史的研究,为家庭尽一份责,为家族保存一份记忆。
从那时起,40位同学围绕各自的家族生活,借由祖父辈以及乡邻的讲述,从记忆深处打捞出来40个家庭所经历的往事——它们来自东海之滨、钱江两岸,天府之国、黄山之畔,天山之麓、黄河之源,白山黑水、燕赵故地……
这群年轻的写作者,用执着的精神求证祖父辈的经历与中国社会变迁的关系,反思平凡的个体人生在历史进程中的命运。
而他们从未想到,通过这样的倾听与书写,自己的青春能与已然远去的祖父辈的青春有如此紧密的契合。
其实,几乎每个人都有关于倾听的回忆。只是,那属于悠然远去的童年。
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忘记了”回溯与倾听?
从我们告别家乡向异乡寻找梦想的那一刻起;
从我们埋首工作忘记还有多彩生活的那一刻起;
从我们背负身外的负担不再问候心灵的那一刻起;
从我们用金钱和欲望将童年仰首询问的好奇全部吞噬的那一刻起……
不得不说,青年,在成长也在抛弃。在“物”的挤压与“我”的丢失之中,无暇倾听。
而这,是多么遗憾的错过。
不妨,先来听听《三代人·六十年:中国乡土社会的40个故事》中,由3位杭州的年轻人记录下来的故事吧——
从西溪湿地的摇橹小船,到现代化的新城市街景;从城居岁月的柴米油盐,到方便快捷的网络生活;从贫穷年代的糊口之难到新时代的理想职业选择。
祖父辈的絮絮碎语之间,是他们的磨难与乐观。在这样的前行之中,我们还可以看见——时代之变,其实就隐于市井生活。每一个人都在参与历史的建构。因而,这些故事,是祖父辈的过往,也是中国的过往。
所以,倾听的意义,在亲情的唤起与沟通之外,还是对时代的鸟瞰,同时,那些过去的得与失,又映照着我们的现在。只有了解家人,了解历史,才能客观地评价当下,才会有面向未来的路径与梦想。
接下来,是七天长假,不少年轻人,从这座城市各自奔向故乡——那是成长的地方,有房舍河流、有寂寞繁闹、有恐惧和安慰、有出生和离去。
世景日日变化,年轻一代行走在某种“背离”的道路上,经了风霜的祖辈与父辈,安然故土,心里装满了故事。
坐下来,听他们讲讲,像童年时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