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过了杭城这个有史以来最热的炎夏,对于被酷暑折磨了几个月的我们,即将来临的秋天显得分外美好。
九月上旬,已是夏末秋初,所谓“暑气时将薄,虫声夜转稠。江湖经一雨,日月换新秋”。按老底子的说法,几场雨下过,秋天就该到了,而那些秋虫如蟋蟀、蝈蝈们发出的虫鸣,也将渐渐取代聒噪的蝉声,成为初秋夜里大自然新的“主旋律”。
但是今年秋天,似有一点不一样。杭州资深昆虫摄影爱好者沈可说,往年这个时间点,各种各样的秋虫都已经出来了,9月初也是他拍摄昆虫的大好时节。但今年,这些虫子似乎有点“姗姗来迟”,不但迟迟听不到蟋蟀蝈蝈的叫声,瓢虫、草蛉等常见昆虫也少了不少。
秋虫唧唧,难道真的离我们远去了吗?
虫迷感叹
原本随处可见的蚜虫
今年特别少
与新中国同年同月出生的沈可,是个资深摄影发烧友,尤其喜欢昆虫摄影。
“把很小的东西拍出很独特的美感”,这是沈可的摄影宗旨。他拍摄的昆虫照片在各大论坛上都非常有名气,被人称为“微距大师”。他的照片收藏里,除了能看到为大家所熟识的瓢虫、螽斯(蝈蝈)、蟋蟀,还能找到即使是专业网站上都很难找到清晰照片的稀有昆虫如长吻蚜等的“真容”。
“(我)经常出去拍虫子,最常走的一条线就是坐27路到龙井山园,然后走九溪十八涧,最后到钱塘江边。”沈可常去的拍摄地点遍布杭州周边,但留下他最多足迹的,还是九溪十八涧。这条路游客不多,两旁大树参天,路旁溪水伴随,也是虫子最喜欢的地方。
这条有些难走的路,也总是能给他带来惊喜:“九溪的虫子很多,瓢虫、食蚜蝇、草蛉、蝽、螳螂、蚱蜢、螽斯,随便数数都有十几种,基本杭州常见的昆虫在这条路上都能拍到。”
身为昆虫迷的沈可,为了拍到蚜狮捕食蚜虫的照片,甚至还专门养了一只蚜狮在家里。但就在今年初夏,他去给家里的蚜狮寻找食物——蚜虫的时候,发现有点不对劲。
“很奇怪。”沈可说,“本来蚜虫这种虫子到处都是,随便一棵树上都能找到。但是我出去找了快一个小时,最后才在河边一棵小树上找到一点蚜虫。后来我就留上心了,再出去拍的时候发现今年虫子特别少。”
沈可观察到今年显著减少的虫子,主要是蚜虫和以蚜虫为食的昆虫,例如瓢虫、食蚜蝇、蚜狮和其成虫草蛉。另外,本该在9月大量出现的螽斯、蟋蟀,也是迟迟没有现身,这让看了几十年杭州昆虫的他感到很疑惑:“每年这个日子螽斯蟋蟀都已经很多了,但是今年很少见到。”
蚱蜢
“金裳凤蝶”难觅踪迹
25岁的金黎,也是杭州一位“虫迷”。从孩提时代至今,只要一有空,他便跑到植物园、九溪十八涧、宝石山等地,寻找那些在山林树丛中鸣唱的“朋友”。
金黎的记忆中,双手挥着绿大刀的螳螂,曾是植物园中最多的土著“居民”之一。每到秋天,大型螳螂匍匐在灌木丛中,辛勤地捕食其他小虫,为繁衍后代积蓄能量。
然而,今年入秋后,金黎带着手电筒等工具,进入植物园,留心地观察一簇簇灌木,却难以见到大型螳螂“彪悍”的身影。
除了螳螂外,金黎也在苦苦寻找一种叫“金裳凤蝶”的美丽生物,却难觅踪迹。
“儿时的秋天野外,还是比较欢乐的,容易见到穿梭的蝴蝶,容易听到各种鸣虫的叫声。”金黎回忆以往的时光,不胜唏嘘。
记者亲历
寻虫数小时
仅见着一只瓢虫
今年的虫子真的那么少吗?抱着这一疑问,记者决定亲身体验一下。
正巧,两天前,沈可准备去茅家埠附近转转,拍拍虫子,于是记者也一起前往茅家埠“寻虫”。
植物园到茅家埠一带,是除了九溪外沈可另一处常去的拍摄地点。沈可的“装备”很简单:短袖长裤,一顶鸭舌帽,一个长焦单反,一个用来拍微距的相机。
在茅家埠的一个小池塘边,沈可停下了脚步。“你看,蜻蜓。”顺着沈可的手指,记者看到两只鲜红色的蜻蜓在湖面上盘旋,还有一只足有食指长、体色黄绿相间的虎斑蜻蜓停在池塘边的芦苇上。
“这种蜻蜓是蜻蜓里的皇帝。”沈可说,“今年蜻蜓豆娘倒是不少,但是瓢虫和蝈蝈几乎看不到。”
果然,在抓拍下几只蜻蜓的镜头后,十几分钟内,我们一无所获。那些本应在草丛里一走就四处飞跳的蟋蟀、蝈蝈,和树叶上随处可见的小瓢虫都不见踪影。
一番徒劳的寻找后,沈可指着河边一棵柳树,对记者说:“很多虫子数量减少,是因为蚜虫太少了。往年我拍照都是不拍蚜虫的,因为太多了,随便哪棵树上都有,尤其是柳树,叶子都是斑斑点点的,要找一棵没有蚜虫的柳树都很难。但是你看这棵柳树,叶子干干净净,旁边几棵也是这样。”
沈可给记者介绍说,蚜虫是食物链比较基础的一环,蚜虫少了,很多昆虫的数量都会受到影响:“蚜虫是很多昆虫的食物,像食蚜蝇、草蛉、瓢虫,这些都是以蚜虫为食的。草蛉你见过吧?小小绿绿的,有点像豆娘,翅膀很宽。草蛉的幼虫就是蚜狮,蚜狮把吸干的蚜虫堆在背上,时间一长,蚜虫尸体变黑,就像是背着一大堆垃圾,还能起到保护作用。但是今年整个夏天我几乎没怎么看到过蚜虫,瓢虫草蛉这些虫子少了也不奇怪。”
记者又和沈可一起搜索了一番池塘边的草地,依然一无所获。沈可说:“每年的9月,螽斯应该很多了,根本不用找,在草里一走就会有很多跳出来,但是今天也没见到。”
又过了一个多小时,记者和沈可终于在茅家埠一户农家屋外种着的作物上找到了一小撮蚜虫和一只瓢虫,如获至宝的沈可马上拿出相机,拍下这些虫子。
“这算是这个夏天以来最大的收获了。”沈可说。
原因猜测
专家说法
今夏异常炎热影响食物来源
对于今年“一虫难寻”的情况,沈可有自己的猜测:“会不会是天气实在太热了?不过照理说蚜虫这东西生命力很强,再热的夏天都不至于热死。我在想,也有可能是现在城市化发展快,电磁波辐射什么的越来越大,还有农药,会不会也有一点影响?”
虽然金黎跟沈可一样,感觉本土秋虫家族似乎正在“凋零”和“衰败”。但金黎认为,蚜虫数量的减少可能不是导致秋虫减少的主因。
“昆虫中以蚜虫为食的主要有食蚜蝇、草蛉、瓢虫等,蚜虫数量的减少可能会影响到这些昆虫的数量,但不足以解释昆虫整体数量的减少。”金黎认为,秋虫数量减少,主要还是跟栖息地减少、除草和农药喷洒有关。此外,今年异常炎热干旱的夏季,也影响到一部分昆虫的食物来源。
城市水环境污染或是主因
在浙江自然博物馆昆虫专家刘立伟看来,昆虫远离城市,并不仅限于杭州,北京等一些城市也发现类似情况。中科院研究人员曾在3年里,对北京六环路以内25个公园和绿化带中的柳树树干栖息昆虫进行了系统调查与监测,最终的统计结果显示:昆虫的物种数和个体数从城市外部向内部逐渐减少。在距北京市中心30公里范围内,每向市中心靠近5公里,就减少一个物种和60%的个体数量。
哪些因素造成昆虫远离城市,昆虫远离城市最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
刘立伟认为,究其原因是城市污染所引发的环境改变,正在迫使城市生态发生着变迁。城市水环境的污染,不单是工业污水,生活污水也会对水体产生影响。许多昆虫的幼体都要在水环境下成长,而现在很多城市的水体环境已经不再适宜昆虫幼体的生存。这是现在城市中昆虫变得罕见的主要原因。
此外,影响昆虫生存条件的因素还有很多。例如生态碎片化,每一片绿地都被建筑、路面隔离开来,这样不利于昆虫同类之间的沟通、交配。城市的夜,通明的路灯和霓虹灯会令许多昆虫不堪忍受。城市大面积地铺设水泥、柏油地面,致使一些需要在土壤中生活的昆虫的幼虫无栖身之地,无处化蛹蜕变自然无法生存繁衍。另外,外地迁来的景观树木、灌木也会造成本土的昆虫无法适应,甚至无法为本地昆虫提供食物。
多些绿化,少些污染
“昆虫虽小,却能反映一个区域的环境问题。因为它们对水质、空气、植被等要求极高,可以说是环境的风向标。自然界原本就有其天然存在的一条条食物链,在城市昆虫逐个消失的进程中,势必还会有鸟类等其他生物因此受到牵连。我们周围昆虫伙伴的逐渐消失,已经在向人类敲响警钟。”刘立伟说,致使昆虫种类的减少,乃至单一种类害虫数量的猛增,究其根本还是城市环境的改变。
在不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的情况下,建立“绿色通道”将城市中的部分绿化带连通起来,这将对部分小昆虫的生存环境大有改善;而在重视增加园林绿化地比例的同时,适度控制市区建设用地的比例、优化景观结构,也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应尽可能加强本土花草、灌木和乔木的种植,给昆虫们提供一个“丰衣足食”的生存空间。
多些绿化,少些污染,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