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集中在两年龄段
据介绍,自杀者集中在2个年龄段:15-34岁、60岁以上。前者的诱因多为重大事件、变革,如失恋、高考失败、职场失利,多为冲动型;后者主要是因疾病或失去伴侣后的孤独感等。
专家称,自杀意向可预防、避免,并可以治愈,有自杀倾向的人如向心理专家求助,6-8周就能打消坚决想自杀的念头。据媒体报道,去年9月10日“世界预防自杀日”前,上海进行的一项自杀预防与干预调查显示,在上海发生的112例自杀未遂者中,有95例经过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干预,成功解除了心理危机,3个月后随访没有发生自杀行为。
早报记者陆玫
杭州某高校一名女生不久前割腕、服药自尽,并在微博上发帖“直播”自杀过程,朋友看到后报警,警方紧急介入,找到她后送医院抢救。“如果能及时从其此前的微博中识别出可能的自杀风险,悲剧也许就不会发生”,早报记者从浙江省疾控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所了解到,该所正开展一项预防自杀科研课题,致力于解决“自杀风险文字快速识别”,即通过文本关键词识别有自杀风险的人。
“很多自杀者在结束生命前会通过文本、语言、行为等方式发出求救信号,一旦在博客内容、论坛等网络上出现这些文本特征,如果可以通过技术力量找到发布人,则可以对其心理状态、个性特征、躯体健康状况等自杀风险方面进行评估,以确认是否为自杀高危人群,如是,就可以及时干预,避免悲剧发生。”昨天,课题负责人方乐博士告诉早报记者。
高危人群的文本特征
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表明,2000年全球约有100万人自杀死亡,尝试过自杀的人则有10-20倍。据北京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2002年统计,我国每年有28.7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已成为我国15-34岁人群第一大死因。
浙江省疾控中心将启动的课题名为“基于信息融合的自杀高危人群早期识别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自杀是精神卫生领域比较重要的问题,这个课题试图为自杀预防解决一些技术层面的问题”,方乐表示,希望通过三年时间,找到有自杀倾向的人在文本中有共性的关键词及其他相关特征。
据透露,课题组将研究有过自杀行为、有自杀想法、普通人这3类人群,通过了解他们的博客、论坛、微博等文本信息,寻找自杀高危人群的文本特征。
“想自杀的人可能有某些特征,比如突然开始写日记,收集与自杀方式有关的资料,常说"不想活了"、"生活没有意义"之类的话,安排身后事等,我们的课题就是想寻找这些特征中的文本特征—不仅要找关键词,还要通过技术手段判断这些词在特定语境中表达的意思。”方乐说,比如“自杀”、“绝望”,可能确实表达了自杀倾向,也可能是玩笑,课题组将运用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等多领域的专业知识,研究全面分析文本表达内容的方法。
及时干预效果明显
据介绍,目前该课题已完成准备和方案制定,今年将搜集被研究者资料,今后两年进行技术分析。除了过滤关键词,还将着力于“多源分歧信息的科学全面分析”、“危险和保护因素共存时的自杀风险综合评估”等,为自杀高危人群的早期识别和准确评估提供技术支持。
心理专家表示,抑郁症患者、有严重身体疾病的病人、生活遭遇突然变故而心理承受能力偏弱的人可能是自杀高危人群。方乐介绍,自杀集中在两个年龄段:15-34岁、60岁以上。前者的诱因多为重大事件、变革,如失恋、高考失败、职场失利,多为冲动型;后者主要是因疾病或失去伴侣后的孤独感等。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杭州市疾控中心主任赵国秋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自杀意向可预防、避免,并可以治愈,有自杀倾向的人如向心理专家求助,6-8周就能打消坚决想自杀的念头。
据媒体报道,去年9月10日“世界预防自杀日”前,上海市部分综合医院、精神专科医院合作进行的自杀预防与干预调查显示,在上海发生的112例自杀未遂者中,有95例经过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干预,成功解除了心理危机,3个月后短期随访没有发生自杀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