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意识和公共精神缺失导致“公地悲剧”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9-02 10:08:30
新疆乌鲁木齐市一家餐饮店老板看到等候公交车的人们等候时间较长,没地方坐下休息,主动为自家小店附近公交车站摆放小坐椅,却遇到了尴尬事。7把小坐椅仅仅摆放7个小时后,就“人间蒸发”了。
无独有偶。在深圳市,地铁集团免费借给乘客使用的“红雨伞”也遭遇了好借难还的尴尬:一年来,共借给市民2000多把雨伞,只有70把还了回来。发生在不同地域的两起不同事例,却有着相同的本质——规则意识和公共精神的缺失,导致有限的公益资源不能实现优化配置,难以最大效用地为公众服务。
美国著名学者哈丁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一块对所有人开放的牧场上,如果每个人都为了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放养尽可能多的牲畜,过度放牧最终会使牧场无法供养任何一头牲畜。在公交车站这个陌生人共处的公共空间,这7把没有明确产权归属的小坐椅就成了牧场上的“牧草”;在缺乏监督和惩罚手段的条件下,小坐椅成了“顺手牵羊”的对象,成了不占白不占的便宜。
从社会心理学上讲,当人们暂时脱离了原有固定的社会关系网络,在新的环境里处于一种暂时的角色“匿名”状态时,在外部控制力与自我约束力同时下降的格局下,平时不敢说的话敢说了,平时不敢做的事情也敢做了,7把小坐椅“人间蒸发”也就不期而至了。
不论是“四下无人”的投机心理,还是“别人都如此”的从众心态,抑或是“不管别人怎么样,反正我就这样”的偏执情绪,7把小坐椅“不翼而飞”的背后,有着纷繁复杂的行为动机。在传统的熟人社会逐渐解体,现代的契约社会尚未形成的时代背景下,7把小坐椅的命运,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道德生态和社会文明的一张试纸。
一个温暖的社会,不应该让好心人伤心乃至寒心。每个人既是公共生活的受益者,也是建设者,社会文明的尽善尽美离不开每一个小我的克己自律。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作者:
编辑:
姜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