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老Simon(钟伟强)遗憾地离开了“好声音”的舞台。一时间,我手机里微博、微信各种社交软件,发哭脸的友人也几乎达到了“刷屏”的状态。很多观众为其扼腕,因为“好声音”舞台上错失了一个标签式人物。
在“好声音”导演们的镜头下,流浪文青、辣妈、单身父亲、失去子女关爱的老人……各个登台的学员成了一本书,这些故事情节独立、具体却又朦胧、感人而且真实,让观众一下子就联想到自己和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节目就像一个90分钟的微缩景观,展现着现实的大生活。
其实,厌烦“好声音”讲故事的也大有人在,有人觉得矫情、有人觉得虚伪。但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为观众“灌酒造雾”的过程。
不知大家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坐在酒吧,听着台上的歌手唱着一首首带有不同情绪和自己味道的《春天里》、《蓝莲花》什么的,烟雾缭绕间、醉意朦胧处,似乎也能听出点儿歌者在生活里或爱情中挣揣的味道。
“好声音”用故事营造出的就是这样一个意境。当然,地点并不一定是酒吧,也许在榕树下,可能于山水间,总之它能给你一种一个远在天边却又近在眼前的感觉。
这个环境如麻醉剂,虽然是发生于学员、作用于歌声,但醉倒的却是观众。它让你乐意听他歌声里娓娓道来的感伤、激情、忧愁、期盼……因为这些独立的故事情节,它们统统有一个励志的结尾。
正如走下“好声音”舞台的老Simon,看似悲凉,但他与女儿最终冰释前嫌,也算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这里有“歌唱”、有“真人”、有“秀”,或许“好声音”成功的秘诀就在这儿了。
在浮躁的时代,综艺节目里流行争吵、绯闻、毒舌,越狗血的剧情越能带来收视率。但是,现在荧幕上,这样的节目太多了。观众看腻了,也看累了。
而“好声音”,似乎用“歌唱”这种艺术手段,包装出了符号化的学员、通俗易懂的故事和正能量的结局,它翻起了观众们深藏于心的热血之情,更撩拨着所有人潜意识里对幸福人生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