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医疗健康 > 健康热点
1岁前婴幼儿不能吃的8类食物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8-28 08:25:50
  本文导读:宝宝4-6个月左右妈妈就要为开始为宝宝添加辅食,但是1岁前的宝宝有很多的饮食禁忌,下面8类食物就是宝宝1岁前需要避免接触的。

   1.蜂蜜

  危险点:成分含肉毒杆菌孢子

  虽然喝蜂蜜水有其好处,但是蜂蜜的制造过程中不会经过高温杀菌,以免破坏成分,因此可能含有肉毒杆菌孢子,可能导致一岁以下婴儿肉毒杆菌中毒。建议一岁以下的婴儿最好不要食用蜂蜜。

   2.花生酱

  危险点:成分易引起过敏反应;保存易受黄曲毒素污染。

  花生本身含有花生油酸,这是一种人体所需的必需脂肪酸,人体细胞会利用此酸合成前列腺素,前列腺素是人体内有名的天然发炎性物质,易引起过敏而有发炎反应。如果家族有食物过敏的遗传,一岁前最好避免喂食花生制品。

  另外,花生酱则易因保存不当,易受黄曲毒素污染。根据食品卫生标准规定,花生及其制品中黄曲毒素不得超过15ppb。万一不慎摄食了大量被黄曲毒素污染的食物,会导致急性肝中毒,甚至死亡

   3.鲜奶

  危险点:成分不易吸收

  鲜奶富含营养,但一岁前的宝宝却不适用,主要是鲜奶中的酪蛋白质分子结构大,不易分解,无法为一岁以下的宝宝所吸收;而且有些宝宝的肠道若没有足够的乳糖酵素分解乳糖,都会造成肠道的刺激,影响排便功能;加上某些矿物质则可能加重婴儿的肾脏负担,使小孩出现慢性脱水、大便干燥等症状

  尤其是对一岁以前的婴儿来说,母乳最好,否则应选择配方奶,因为配方奶会调整蛋白质和脂肪结构、钙磷比例,还适量添加一些维生素、微量元素、核苷酸、不饱和脂肪酸等婴幼儿生长发育必需成分,以完整的营养提供其发育所需养分。

   4.蛋白

  危险点:成分易引起过敏反应

  蛋白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还有钙、磷、铁等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只是宝宝一岁前的消化能力还无法负担这丰富的营养成分,加上蛋白中的成分容易引起过敏反应。因此,开始吃辅食的婴儿必须先吃蛋黄。

  温馨提示

  大多数的过敏原为大分子的蛋白质,正常的肠胃道功能有足够的保护力,可抵挡外来的蛋白质入侵,只是婴幼儿的肠胃道发育还不成熟,消化液分泌不足而无法分解、免疫球蛋白分泌量低,当接触这些蛋白质时,过敏原很容易进入体内而引发过敏反应。

   5.海鲜

  危险点:保存不佳易腐败而引起过敏反应

  海鲜的问题主要在于因为保存不易而腐败,腐败的海鲜则容易引起过敏。肠胃道功能发育尚不完善的宝宝本来就较为敏感,对吃到不洁的食物,身体出现的反应往往更甚大人。因此,建议在一岁前,少吃为宜。

  温馨提示

  有些食物因为保存方式、成分及质地等问题,容易引起肠胃道问题,而一岁前的宝宝,因在肠胃道的发育和免疫系统仍未成熟,为避免引起肠胃不适和引发过敏症状,最好少碰为妙,即使吃,也以少量为原则。

   6.豆类制品

  危险点:成分是高过敏原且易胀气

  豆类中含有的蛋白已属于高过敏原,加上含大量寡醣不易被消化,而容易造成胀气。对腹壁肌肉较薄的宝宝而言,本就容易出现腹胀情形,若再吃入易胀气的豆类制品,更如雪上加霜。因此,像豆浆、豆腐干、豆腐、红豆和绿豆等豆类制品,暂时先保持距离。

   7.柑橘类

  危险点:成分易刺激胃酸分泌

  通常宝宝满4~6个月大后,妈妈会开始让宝宝喝点稀释的果汁,建议此时避免食用柑橘类水果的纯果汁。

  由于这些水果富含维生素C及果酸,易刺激婴儿的胃而造成胃液逆流。营养师指出,即使让宝宝喝柑橘类以外的果汁,也要把握以1∶1的比例兑水原则,且慢慢地增加摄取量,以使肠胃道慢慢适应。另外,提醒妈妈,要注意像草莓、奇异果等浆果类,果实内的籽因不易被分解,也不适合让宝宝吃。

  温馨提示

  当4~6个月大的宝宝开始食用辅食时,以少量食用、一次只试一种、每种食物至少相隔一星期的喂食原则。同时,更要注意质地从液体开始,再逐步进阶到泥状、糊状,避免因颗粒过大而造成不易吞咽及消化的问题。

   8.腌制食品

  危险点:添加成分造成肾脏负担

  新鲜的食物最好。腌制食品所添加的物质,对肠胃功能较弱的宝宝因无法顺利代谢,无疑是沉重负担,同时也会影响宝宝对食物的味觉感官,更不要说腌制食物中含有的亚硝酸盐是高风险的致癌物,能避免就避免,能延后食用就不要过早食用。

 

来源: 99健康网 作者: 编辑: 黄鑫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