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浙江新闻
9月1日起 杭州买的票全国任一城市都能退
火车票全国通退通签,同时实行梯次退票方案,开车前不足24小时退票,将收取票价20%退票费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8-27 09:01:51

  9月1日起,火车票将实现全国范围内的通退通签,同时实行火车退票费的梯次退票方案。昨天,这则消息着实让不少常坐火车出行的人关注。通退通签有啥要注意的?实施梯次退票方案后,哪些人受影响最大?昨天,记者采访了上海铁路局相关负责人。

  杭州买的火车票

  全国各地都可以退

  先说说这个通退通签。之前,想退或者改签火车票,需要到购票地车站或者票面乘车站办理。例如,小李在杭州买了一张南京到北京的车票,但中途又出差去了一趟上海,上海的事情办完一看,从上海直接坐高铁到北京更方便嘛。想退票?办法有两个:要么在杭州(即购票地点)退,要么在南京(即票面乘车站)退。在上海不能退,在北京也不能退。算来算去,都是个亏本买卖,要么是浪费一张车票,要么是贴上到杭州、南京退票的时间成本。

  小李的遭遇,放在下个月,就很好解决了。现在说的全国通退通签,对小李这样异地坐车的旅客是个好消息——9月1日起,退票改签不再受到地域限制,在开车前,到任何车站都能办理这张车票的退票或改签。小李的那张票,在上海就可以退掉或者改签了。

  特别提醒大家,现在,火车票代售点还是不能退票的,要退票,得去火车站。

  退票不再一刀切

  最高收取20%退票费

  能在全国范围内通退通签是个好事,但你如果要退票,以后得更有“时间观念”了。上海铁路局工作人员说,从9月1日开始,越是临近开车时间退票,收取的退票费越多。

  目前,退票费是“一刀切”:票面价的5%。下个月开始执行的梯次退票方案是这样的:票面乘车站开车前48小时以上的,退票时仍收取票价5%的退票费;开车前24小时以上、不足48小时的,退票时收取票价10%的退票费;开车前不足24小时的,退票时收取票价20%退票费。

  春运开始前5天

  杭州每天退票超5000张

  为什么要执行这样的方案?昨天,上海铁路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尽管平时火车票不难买,但春运、暑运、小长假、“黄金周”等高峰期,“一票难求”现象依然存在,而高峰期间的大量退票更加剧了这种紧张状况。

  分析下来发现,铁路退票有以下两个特征:一是退票量随客流增加而增加,越是客流高峰,退票量越大。今年上海铁路局暑运前期日均退票量是日常退票量的2倍,同比增长50.4%;今年春运期间日均退票量也是日常退票量的3倍,同比增长110%。二是退票时间集中在开车前24小时以内。在开车前24小时以内退票的比例为73.5%,24—48小时退票的比例为11.7%,48小时以上退票的比例为14.8%。

  在杭州,也有类似情况发生。春运开始前5天,铁路杭州站每天退票多达5000—7000张。这还不包括电话订票之后没有取票的。上海铁路局估计,整个春运高峰期间,每天成功电话订票有10万人次,但有近3成车票没人取。

  工作人员分析,产生这种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少旅客为了保证有票,同时预订了不同时间和车次、席别的车票,到临走才退掉多订的车票。这增加了车票发售的难度,造成铁路运力资源的浪费。此前,调整退票方法的呼声不少,大家希望能通过措施来引导旅客增强购票计划性,避免运力浪费。

  所以,铁路部门根据分析情况制定实施了梯次退票方案,希望能通过“价格杠杆”引导旅客提前退票,加快车票周转,方便其他旅客出行。

  网友说法:

  临时退票出行成本大增

  梯次退票方案在网络上传开后,迅速成为网友议论的热点。

  有网友说,方案的出发点当然是好的,但时间段的划分是不是可以再斟酌斟酌?一位匿名网友更是表示,自己发现了“漏洞”:乘客完全可以把24小时内要开车的车票改签到48小时之外再退票,还是只要5%的退票费。

  对于城际列车和高铁,旅客一般希望随到随走,很少有个人买多张票的情况,有时候退票也是临时有意外情况,这样的话,退票就要收20%的退票费,大大增加了出行成本。网友建议,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

  对此,铁路部门相关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尚未收到梯次退票方案的实施细则,这些具体的问题要等到细则出来之后才能给大家解释清楚。

来源: 钱江晚报 作者: 孙燕 编辑: 巫婧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