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晚高峰》报道,有一位朋友,他的爷爷奶奶,拿着几年的存款几万块钱,到银行想存个两年定期。结果老两口拿着存款单高高兴兴回到家,我朋友一看,这哪儿是什么存款单啊,是一张保险单。原来,老爷爷老奶奶去银行存款,变成了在银行买保险了!而这买份保险就意味着,五年里,这笔钱就封在保险公司了,想取出来,要折损本金不说,手续还极其复杂。而且老两口完全不知道自己买的这根本就不是存款而是保险。
可能很多朋友会纳闷,去银行存款,怎么会变成了买保险呢?其实,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也引发各种矛盾纠纷。银行"捆绑销售"保险公司保单,其中隐藏哪些猫腻?
最近,长春市民朱女士遇到了一件烦心事,自己在银行的存款变成了保险,如果要取出会损失不少本金。朱女士回忆说,2007年她到工商银行人民大街支行存款,120万准备都存定期,自己刚走进大厅,大堂经理就迎了上来。
朱女士:大襟上带个牌,他说你存分红型的吧,分红型这个利息高,一个月就给你1万8。签单子那个女的我不知道她叫啥名,她说这个月你就可以得到1万8。
这分红型存款,朱女士表示自己是头一回听说,稀里糊涂就签了。今年8月,朱女士接到了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电话,工作人员说,到目前为止,自己一共获得红利18万。
朱女士:就是到这时后才知道是保险。要知道我坐飞机我都回来找他来了。
更让朱女士不解的是当初银行人员承诺的每月1万8的利息也没有兑现。朱女士说,自己事后也找银行内部人士算了算账,这120万如果按照定期5年来算利息也能够达到30万,和如今18万分红相比足足差了12万,这事说啥也不能接受。记者来到吉林省工商银行营业部,一位姓曲的主任说,对于朱女士遇到的情况,银行可以进行调查或者和保险公司协商,寻求相关的解决途径,但银行的工作人员在介绍金融产品时,是不会去误导客户的。
曲主任:当时也都是他们自己签的字,这个东西都是因为都5年前了,录像什么的证据也没有。但是我们凭证是客户签的,他说银行承诺,一定会给客户说到时能保证达到8%或者达到9%,这是绝对不能。
按这位银行经理的话说就是好些年前的事,你字都签了怎么可能不知道你买的是保险呢?说到这个去银行买一些理财产品,我记得前些年有个理财大师,号称大师的,有一句名言影响很多人叫做"你不理财财不理你",所以说很多人跑到银行就想去买一些理财产品让自己的钱能够升值,不要跑输了这个CPI。所以到银行当中你会发现这理财产品琳琅满目,这里头难免会鱼目混珠,搞不好有时候还会有些陷阱存在里边。所以就回到这件事情上说,银行"捆绑销售"保险公司的保单,这样做合理而且合法吗?
我们先不管它合理合法,究竟是怎么样,还是要提醒尤其是上年纪的爷爷奶奶们,去银行的时候好不容易存的那点钱一定要看清楚,千万不要上当受骗。
长春市消费者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最近两年,银行代理销售保险产品发的投诉逐年增加,仅去年的增幅就达到了65%,也是投诉增幅最大的业务之一。长春市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钟萍解释道。
钟萍:储蓄变成保险,保险的诱惑就是高回报。银行是消费者最信赖的一个地方,他说的理财产品他认为跟储蓄是一样的,所以往往消费者有的时候急用钱了可能恍然大悟才知道是个保险。
一位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透露,银行虽不会要求窗口工作人员每个月要完成多少保险的指标,但是卖得多的人,自然可以得到更多的佣金。有的甚至不顾客户利益,欺骗利诱。
工作人员:银行代理的保险也是存钱的一种,但是它的收益率不是很高,着急用钱的时候还拿不出来。没有多少保障作用。银行工作人员的提成是有的。给银行佣金。
银行保险合作,发挥银行窗口优势为百姓提供更丰富的金融产品,双方联手是未来发展趋势,但当前很多违规操作的行为确实值得警惕,双方应该通过开展深层次合作、提升服务保险消费者能力、加强监管等方面做出新的探索。
宗守运:第一个方面,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作为经营者来说一定要诚信经营,不要以蒙骗消费者作为自己获取不法利益的手段,第三个方面作为金融服务的消费者来说也一定要做一个理性的消费者,只有这样三个方面共同的存在我想我们的金融消费的环境就会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
在2012年保监会发布的《人身保险业务经营规则(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不得通过银行储蓄柜台销售保险,保险销售人员违反规则的,将给予警告,处以1万元以下罚款。
本来,银行服务和保险服务不是一回事,两者的性质和法律关系以及主体都是不同的。但是保险公司通过银行渠道招揽客户,同时银行也可以获得比吸储手续费高出很多的代理保险手续费的收入。这也是银行热衷于代理保险业务的原因所在。
所以提醒广大市民到银行办理业务,不能只听工作人员和保险业务员在那里说,你还是要仔细阅读相关的文字材料,看不懂的一定要问清楚,千万不要盲目地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