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美食频道 > 美食资讯
黄秋葵成为家常菜的背后故事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8-26 09:10:15

  三年前,说起黄秋葵,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它是个什么东东,但是,如今,你到义乌农村去走一遭,就会看到田野里到处是农户种起来自家吃的黄秋葵。三年时间,黄秋葵就从昂贵的“植物伟哥”变成价廉物美的家常菜,农业开发公司的普及推广可谓功不可没。

  外贸生意朋友送来

  “植物伟哥”的种子

  桂花树下,到处都是黄秋葵,同一株黄秋葵,顶上的正在开花,下面的已经可以采摘……昨天上午,记者来到义乌市赤岸镇的福莱德庄园,见到了整片整片盛产期的黄秋葵。

  “现在,黄秋葵的价格已经比较低了,一方面是种黄秋葵的种植户多了,另一方面是很多人都开始自己种。”看着数十亩长势喜人的黄秋葵,庄园主人朱胜红说, “目前,我正在试验将黄秋葵籽榨油,如果成功的话,将会改变现在黄秋葵的销售困境。”

  今年30多岁的朱胜红做过7年外贸生意,后来,由于市场发生变化,外贸生意时好时坏,朱胜红便萌生退意。3年前,得益于农村土地流转,朱胜红毅然转行,回到赤岸老家,在赤岸二村承包了400多亩土地,创办了福莱德庄园。

  那时候,黄秋葵在我们这边还算是稀罕物,只有在高档酒楼才能吃到,价格不菲。朱胜红有个做外贸生意的朋友,从迪拜带回来黄秋葵种子,平时自己种着吃。听说朱胜红办农庄,就给了朱胜红1公斤多种子,朱胜红从此开始了黄秋葵种植。

  黄秋葵,别名秋葵夹、羊角豆,是锦葵科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原产于非洲,之后进入美洲地区。黄秋葵营养价值高,堪比人参,在日韩被称为绿色人参,是非洲和美洲及东南亚人民喜食的蔬菜之一。

  不过,黄秋葵之所以引起国人关注,主要因为美国人给它起了一个更容易被记住的名字———“植物伟哥”。

  “种植黄秋葵,肥料要求比较高,肥料用足,加上适当的水分,黄秋葵就会茁壮成长,产量也比较高。”朱胜红说,黄秋葵比较特别,每张叶子处都会长一个秋葵,而且从下往上长,因此,黄秋葵每天都要剪摘。剪摘的时候要十分小心,因为黄秋葵有一种干毛,不小心碰到就会扎进毛孔,非常硬,皮肤扎到以后会很痒很痒。摘完后,洗手臂的时候,要从下往上洗,如果从上往下洗,干毛就会扎进毛孔,痒得让人受不了,而且一痒就要大半天。不过,只要在热水中一泡,这些硬硬的干毛就会软化下去。

  在义乌,黄秋葵的销量很大,主要消费群体是中东、非洲来的客人。最好的烹饪方法是在80摄氏度左右的热水里捞一捞,再做成蔬菜沙拉。今年,朱胜红在桂花树下套种黄秋葵,总共种了30多亩,一天的产量在50公斤左右,最多的一天摘了135公斤,这些黄秋葵主要送往酒店。

  不遗余力推广黄秋葵

  黄秋葵有一股粘性液体,起初很多人都不习惯,其实这才是黄秋葵的精华。朱胜红说,现在,义乌很多人都会吃黄秋葵,而且学会了各种各样的做法。“在赤岸,不少老太太都种植了黄秋葵,她们吃了觉得好吃,就到我这里来拿种子,自己拿回家种。”

  前两年森博会的时候,朱胜红还特意去推销黄秋葵。“那时候,一个秋葵种卖2元,里面有五六十颗秋葵籽,一户人家种种已经足够。”在朱胜红等人的吆喝下,再加上半买半送的价格,不少村民带着试试看的心情买了秋葵种。

  有的村民商业意识很强,在买了朱胜红的秋葵种后,就卖起了秋葵苗,每株苗卖5元钱,而且生意很好。由于种的人多,很快,黄秋葵的价格也一路往下,跌到了家常菜的水平。

  不过,作为义乌最大的黄秋葵种植户,朱胜红并没有后悔自己当初的推广行动。他说:“只要是好的东西,就应该让大家都能吃得起,吃得到。作为农业开发公司,发现新品种,引进新品种并推广,这本来就是农业开发公司该做的事情。”

  为了让黄秋葵发挥更大的作用,也为了拓宽其销路,从去年开始,朱胜红尝试用黄秋葵籽榨油,他用35公斤黄秋葵籽榨出了9公斤油,这些黄秋葵籽油大都被朋友分享了。有一个朋友是美食专家,品尝后觉得这油不错,就极力推荐朱胜红将1公斤油送到省农科院检测,不过结果还没出来。

  “山东有人在网上叫卖过冷压榨黄秋葵籽油,但是纯度很难考证,按照那个价格很难收回成本。”朱胜红说,在食用的时候,他是将黄秋葵籽油调和到油菜籽油里面用的,油菜籽油也是压榨油,不过它是炒熟以后再压榨,因此味道很香。从保健角度看,未经炒熟的冷压榨是最好的,可以最大限度保留营养成分,不至于流失,但是香味可能比不过熟压榨。所以他现在也在试验,黄秋葵籽油能否采用冷压榨的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在福莱德庄园,朱胜红还引进了好几个新的植物品种,不过目前尚还处在试验阶段。

 
来源: 金华日报 作者: 记者 张海滨 编辑: 姜玲菲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