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教育频道 > 交流讨论
约1.8万学生“叛逃”学校 逃出学校远离应试?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8-26 09:09:33

  反对

  暗藏多重隐忧

  对于学生和家长的选择,在家上学而不是去学校有着多重原因,从不认同学校的教育理念到家庭经济状况,可谓不一而足。但是,对于在家上学本身来说,尤其是在中国教育制度之下,依旧暗藏着多重隐忧。

  隐忧之一是与我国的义务教育法律相违背。如果不对此进行考虑,不仅涉及到违法,更有可能对于孩子的心灵和成长造成伤害,任何教育活动都必须在合法的范围内进行,违背了义务教育制度的在家上学显然是有出入的。

  隐忧之二是教学内容和学校的内容脱节之后,到底如何弥补。从现实看,很多在家上学的孩子仍旧需要参加中考和高考。对于学校内的孩子来说,由于学习的内容总是一贯制的,不存在与中考和高考脱节问题。而在家学习的孩子都是父母给予教育,必然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脱节,而如果再去学习学校的内容就与当初的愿望违背,如果继续走下去就会在中考和高考中不占据任何优势。假如学生最终选择是到国外学习,还会涉及到与国外课程的衔接问题,值得家长引起足够的重视。

  隐忧之三是在家上学到底是不是孩子成长的必由之路,有多少孩子会真正成功呢?尽管,对于成功与否的概念有所不同,但是,在父母和社会人们的眼中,对于成功自然有着积极的定义。所以,在家上学的孩子到底是不是能够成功,这永远是一个未知数,到头来,孩子会不会怨恨家长也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在家上学,比较成功的例子应该算童话大王郑渊洁对自己的儿子郑亚旗的教育,郑渊洁是成功的,郑亚旗也教育成功了。但,这样的例子毕竟太少太少,家长在选择学校教育和在家教育的时候,务必要擦亮双眼,避免留下遗憾。(王传言)

  评价

  官民教育观念的博弈

  在家上学人数最多的前三个省市依次是广东、浙江和北京,均位于东部。教育专家分析称,这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文化水平高、社会公众教育观念更开放有关。我倒认为,不如说是对现行应试教育体制的用脚投票,是对传统学校教育的彻底不信任。

  8月22日教育部公布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回应社会关切:规定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后,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从“零起点”开展教学,小学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一到三年级不举行任何形式的统一考试等。然而,这一被网民称为“史上最严减负新规”刚公布,就遭公众怀疑:“最严减负新规”是否又是一阵风?这样的怀疑,不是没有道理,先前的减负功课没有少做。但都无一例外地都像今年的“热带风暴潭美”,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虽也强劲,却是一刮而过的“一阵风”。政府好心减负,家长、社会并不“领情”,“教师减负,家长增负”、“学校减负,社会增负”却成为一个奇怪但合理的存在。家长在事实上成了阻滞减负的“帮凶”。

  在一考定终生、分数至上的教育体制面前,家长敢减负吗?所以“不输在起跑线上”的歪论、“虎妈式教育”的训子家暴,仍有市场。而前者为“起跑线”定制的“神童培训”、“哈佛神话”,让“好心者”赚得盆满钵满;后者的“成功经验”,也成许多望子成龙的家长认同并践行的教育理念。

  以笔者曾经的高校教师和现在的家长的双重身份来看,我以为学校应试教育的全部目的,似乎只在一个:那就是让学生没完没了地寻找“标准答案”,以取得各种考试的高分。基于这一目的,要求学生的就是死记硬背,“考得好”,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背得好”。而多数高考状元的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这个“账”应该记到死板的应试教育上。死气沉沉的教育,不可能培养学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没有怀疑精神的学生走上社会,也不能有创新精神。如果今天教育不给力,那么明天创新就会无动力。以更多的“中国创造”替代“中国制造”,正是要今天的学生学会怀疑,追求创新,而不是寻找一个个已经设定好的“标准答案”。

  现行教育制度的改革,应当对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的尝试持包容态度,教育改革本身要求家庭参与、社会关注。家长引导下的学生“叛逃”,正是一种积极的参与。同时,学校还应当为在家学习的学生返校,畅通渠道。

  

来源: 北京晨报 作者: 编辑: 刘彩娟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