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最近基金业最为关注的话题,一位基金销售经理日前向证券时报记者吐槽说,他们最关注的就是谁家基金第一个合并。他说,“公司发新产品节奏越来越快,募集不到成立门槛,只好找机构帮忙,勉强成立。正因为人家是来“帮忙”的,不能让人家亏钱,所以新基金在封闭期间基本不建仓,或者仅买一点安全性高的债券类产品,打开后第一天就先让帮忙资金撤走,规模跑了一大半,新基金刚一出生即沦为迷你基金。”
谈到此,该销售经理非常郁闷,“每个产品都凝结着公司上下很多同事的心血,但是现在要想把一只新产品“抚养成人”实在太难了,绝大多数产品都是先天不足。”
事实上,帮忙资金在新发基金冲规模时作为基金公司的“面子工程”已成常态。尤其是今年以来新基金数目激增,本已非常困难的发行环境更为严峻,平均单只基金首发规模不断锐减,8月份新成立的27只基金平均规模仅有9.48亿份,三季度以来已有12只新基金宣布延长募集期。
帮忙资金固然维护了“面子工程”,保住成立,但成立之后这些产品很快陷入5000万清盘边缘。近期上市的两只ETF的最新规模仅有0.65亿份和0.54亿份,较上市时的4.56亿份和1.55亿份分别缩水85.76%和65.21%。
8月1日,修改后的《基金销售费用管理规定》施行,而这也被业内看做是监管层针对帮忙资金使出的一记重拳。按照《规定》,如果持有基金少于7日,此前需要征收0.5%左右的赎回费,8月1日之后提高至1.5%,成本提高了200%。“这也是最近新基金频现迷你的一个原因,一些基金公司放弃了帮忙资金,自然销售。”上述销售经理说。
“合并是迟早的事。一旦有人迈出合并基金的第一步,后面就会有大量的基金效仿。”其实,主动合并迷你基金没什么丢人的,基金业应该正视迷你基金给整个行业带来的沉重负担,主动“减负”。或者,几家基金公司一起约定合并,减轻舆论压力,也未尝不是一种解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