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天太空之旅,神十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使命
太空中的三次握手
“神十航天员乘组配合非常好,出乎我的想象。”8年后重返太空的神舟十号航天员乘组指令长聂海胜说,三个人15天中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鼓励、相互帮助,使神十任务完成得顺利、顺畅,也为神舟飞船十次飞行、五次载人飞行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6月25日,离开天宫一号这一天,王亚平、张晓光先后飞出天宫舱外,聂海胜最后一个离开并把舱门紧紧关闭。站在神舟十号飞船轨道舱内回头看看天宫,三个人都流泪了,深深敬了个军礼。
“你们知道太空流泪是什么样吗?泪水只是在你眼球上往外一点点积沉,眼睛看东西就像被厚厚的玻璃挡住一样,你不用力的话,眼泪一直在眼眶里,流不下来。”张晓光说。
王亚平觉得,“虽然只有短短十几天,但离开天宫时就像是离开家一样的感觉。”
“神十航天员乘组配合非常好,出乎我的想象。”8年后重返太空的神舟十号航天员乘组指令长聂海胜说,三个人15天中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鼓励、相互帮助,使神十任务完成得顺利、顺畅,也为神舟飞船十次飞行、五次载人飞行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不约而同的三次握手
-授课活动结束;手控对接成功;回到祖国怀抱之时
在天宫一号的第一天,早上醒来,王亚平写下了“新的一天又开始了。早安,可爱的地球;早安,美丽的祖国;早安,辛勤的科研人员!”
太空生活按计划开始,几年乃至十几年的地面高强度训练,浓缩成这十几天紧张有序的太空试验任务。
对聂海胜来说,有点小小顾虑:“他们两个都是第一次上天,不知道适应的怎么样,同时地面配合好,不代表上去就好。”
进入天宫第二天,进行太空装修,要把天宫上原来的软布“地板”剪下来,换上硬地板。这也是为了将来航天员在空间站里进行在轨维修的试验。但失重环境下,换个1平方米的地板难度很大。
“换地板,在地面不算什么,在太空中算很大的事。”聂海胜说,“我要安这个螺丝,把它摁下去。但你一压,就容易被反弹走,所以先要把自己固定住。螺丝也不能往兜里一放就行了,得用绳子绑着,否则一不小心飘走了,找都不好找。”
对航天员影响最大的,还是安装的过程,由于拆卸和安装都需要频繁蹲下站起,人的活动量很大,容易诱发空间运动病。于是,聂海胜把关,张晓光主修,王亚平拿摄像机拍摄并且在关键点提醒。三人配合默契,把每一个螺丝都安得有板有眼,并且按质保量提前完成。
太空授课是三人配合的经典时刻。短短40分钟,主讲老师王亚平、助教聂海胜、摄像师张晓光,彼此分享了无数个默契的手势和眼神,保证了授课流畅进行。同时,学习摄像才三个月的张晓光,在失重环境中单手拍摄,出色地完成了长达40分钟的长镜头。
王亚平记得,在天宫一号的13天,有三个瞬间,三个人的手不约而同地握在一起。
“第一次是在太空授课活动圆满结束后,那时的心情特别愉悦,因为听到孩子们的掌声和欢呼声非常开心。第二次是在手控对接成功后,那时的心情是激动和自豪,我们再次验证了手控对接技术,并顺利开展了绕飞试验,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水平和我们乘组的训练水平感到自豪。第三次是返回地面后,那时的心情是骄傲和幸福,为我们祖国的伟大感到骄傲,为再次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而幸福。”
终于坐上了飞船
-“我是攒着意志、怀着好奇心而来”
曾经无数次,张晓光想象自己坐在飞船上会是什么样子,是紧张还是激动?如果进入太空,失重会带来什么样的困难和不适?
“6月11号,我真正坐在飞船上的情形,现在记忆犹新。随着火箭的腾飞,要做一些对抗动作,也有重力过载的压迫感。内心除了激动,更多的是从容淡定。我觉得十几年来的追梦,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进入太空失重状态后,张晓光也一样头胀,有方位错觉,但大大出乎自己意料的是,他有一种轻松感,甚至几个小时就很快适应了失重。“大概是因为,我是攒着意志、怀着好奇心而来。”
王亚平还没返回地球,就收到很多孩子写给“王老师”的信。回来拆开每一封信,王亚平都会看得幸福地笑起来……
有的孩子就在信里写道:王老师,看你在太空里面睡在睡袋里面,像一个会走的大烤肠一样,特别好笑。有的孩子说:王老师,看你们三个人在太空里面飘来飘去的,像会飞的小鸟,又像会跳的袋鼠。有的孩子则说:王老师,是您给了我梦想,我会像一只毛毛虫一样,慢慢地爬向树的顶端。总有一天,我爬上去了,像您一样,变成一只蝴蝶,飞向太空,实现梦想。
“他们说了很多有趣的话,问了很多千奇百怪的问题,而且很多孩子都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要当一名航天员,去探索美妙的太空,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王亚平觉得,这让她自己,也真切感受到这次太空授课的意义。
在太空倒立着打太极拳,三个人头脚相连接龙,飞着追巧克力吃。王亚平还会拿着两本书,把自己扇得飘起来,回到地面的她仍然非常怀念在太空里跳来跳去、飞来飞去的感觉。“在太空的每一分钟,对我都是享受。”
张晓光会叠纸飞机玩,“小时候玩的纸飞机,一扔飞不了多远,而在失重环境里,纸飞机能飞好久。”他经常去逗聂海胜,聂海胜就把他“拿”起来转一转。
“失重的感觉真好。我是在工作和休闲中完成这样一个航天任务,没有任何差错。有顺序、有节奏,这种体会甚至在训练的时候都没有过,在太空的时候我找到了。”张晓光说,而且,你能看出来我们的团队有多么亲密和谐。
飞天是一种责任
-“背后那些成千上万名科技人员才是真正的英雄”
出征前,王亚平把聂海胜形容为神十航天员乘组的定海神针,整个飞行过程也印证了她的话。在整个太空飞行尤其是在上升和返回过程中,虽然聂海胜的身体也一样承受着巨大载荷压力,但在每个关键点,比如返回时进大气层、开伞、抛伞、反冲……他都会给其他两人提示,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以至于地面人员后来说,他们三个人乘着飞船返回舱是一路谈笑风生降落到地面的。
“我的使命,我的任务,就是去出征太空。”49岁的聂海胜说,“再次飞天,我认为这就是航天员的工作,是我们应该承担的一种责任。”
“比起15年的等候,这15天真的挺短暂。在用很多努力找到飞天之路,争取实现飞向太空的梦想,这个时候我应该带着享受的心态。”张晓光说,何况,在太空一点都不孤独,有强大的祖国做后盾,全国人民都在关注、支持着我们。现在想起来,还是有点激动。
对王亚平来说,可能很快就会重返太空,她的航天员生涯和太空之旅才刚刚开始。作为一名航天员,需要不断学习海量的知识,接受很多极具挑战性的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和零失误、零差错的考核,更要具备非常强大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与此同时,生活里也会多了鲜花和掌声,以及英雄的荣誉。
王亚平以前、现在依然经常说一句话:可能在别人眼里,航天员是英雄,但在我们航天员的心中,背后那些成千上万名科技人员,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