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的是,高考有四大步骤:命题、考试、阅卷、录取。一年一年,周而复始地运行着。
鲜为人知的是,这几天正在进行第四个步骤“录取”,第一环节的“命题”工作却还未完成。
昨日,华西都市报记者首度独家探访到高考命题参与者,为读者揭秘高考命题人的“闭关生活”,一道题出炉的“幕后新闻”。
A命题
两个月的闭关“保密场所”武警比老师多
每年高考前的两个月,命题者会按省上的统一安排,聚集到一个“保密场所”。第一件事,就是签署保密协定。老师们被分成语文、数学、英语、文综和理综等各个小组。
组与组之间不能串门,甚至不能问对方是干什么的、从哪里来。紧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不知道身份的熟人”们要继续在这个“密室”吃、住、工作两个月。任何人不得单独行动。
“武警比老师还多。”一位参与了多年高考命题的老师告诉华西都市报记者,他只和少数多年都去的人“熟识”,其余当年进团队的,他也不会去打听谁是谁。
“命题密室”保卫级别非常严密。除了教师不能携带通讯器械,只能带生活用品以外,也不允许当年有亲属参与高考。“第一年我去参加命题前,都没给家人说。”这位老师回忆,他当时只说加入了学校的某项工程,工程有绝密要求。“后来每年都有两月‘失踪’,才对家人透露,但即便对好友、同事都只字未提。”
他透露,高考命题组的人员组成大概是高校教师、中学教师和教研人员,他们来共同把握如何将选材、课本知识与题目联系起来。
B考题
一道题的出炉数人争议几十年的积累
每年高考最受关注的,莫过于高考作文。题目是谁出的?受访的命题老师笑着告诉华西都市报记者:“不是大家理解的那样,不论是作文,还是文综、理综的一个选择题,都不是一个人出题的结果。”
他透露,每年大家聚在一起,会首先根据大纲的要求,贡献自己的“点子”,一个小组至少8到9个人提出各种思路后,再经过反复讨论碰撞出火花,最终才趋向一个呈现形式。
“我们都不能带材料,各自对教材的编写和立意都要清楚,最终定哪个的提议,中间有时也少不了学术上的争执。”
对高考作文题,争议也是年年有。这位命题参与者说:每年提供很多选题,但都很难敲定哪个更适合,必须综合考虑选材、视角等各种因素,每个人的看法也不一样。
“要知道,一道题目的出炉,并不是这两个月闭关的结果,而可能是一位出题人几十年的积累。”他说,可能他提出的一个“点子”是曾经阅读到的某本书,或者前段时间的热点问题,或者是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悟。情感因素是靠生活经历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