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光大证券而言,证监会针对天丰节能造假立案调查的结果关乎多个方面利益,既关乎其投行业务品牌,也关乎投行掌舵人熊国兵个人荣辱,甚至关乎光大证券整个管理层的下一步变革,然而这其中暴露出的最关键信息依然是国内券商“人治”水平不足的短板。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中国儒家思想千年以来确立的统治思维套用在券业江湖中同样适用。券业是高度人治的行业,由于其轻资产属性,生产力、生产资料、生产关系高度依附在个人身上,这点在投资银行业务属性上体现得更为明显。
虽然投行业保代因为高薪酬饱受诟病,但光大证券投行败走麦城的案例显示,大量任用新人的危害依然重大。光大证券培养新人固然没错,但对资深员工的管理依然不可掉以轻心,尤其是其业务经验、人脉和项目资源都是公司的财富。
金融业与科技行业类似,核心资产就在于人,西方投行通过合伙制迅速做大金融业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作为企业所有者和决策者,必须要搞清楚的命题是,到底是人才雇佣资本,还是要让资本雇佣人才。
对于证券公司而言,这种人治效应小到对一个业务线的塑造,大到对一家大企业形象的塑造。如果说光大证券整体是一个斗争的名利场,那么管理层无疑要承担主要责任。小到投行业务线而言,副总裁改革形成业务线上下互不信任、互相斗争的氛围也值得业内反思。
这也充分说明了一个合格金融家对于投行的重要意义。事实上,一家公司因一人兴衰的案例在券业江湖中已数不胜数,远有管金生之于万国证券、张国庆之于君安证券,近的也可以看到王东明之于中信证券、王开国之于海通证券。这四家公司的管理理念、外在气质纷纷打上了掌舵人的烙印,在20年资本市场中沉浮不一。
券商的人治效应便在于掌舵人的理念与气质,这直接关系到公司管理经营理念。上述四人中最明显的对比便是张国庆与王开国,前者霸气凛然,个性颇为张扬,后者谦虚内敛,宛若邻家长辈,而反映到各家公司命运可以看出人治效应的反差。
从光大证券投行业务看其整体发展,也可以看出其人治效应的缺位。董事长频繁更换已不用赘言,这使得光大证券一直缺乏清晰的战略规划,而总裁又被认为缺乏职业金融家素养难以震住场面。
同城对比来看,海通证券董事长王开国与总裁李明山搭档的领导班子已有10年未曾变动,方取得如此成绩,而中信证券董事长王东明也是如定海神针一般。若以变化较大的国泰君安为例,虽然董事长更换为万建华,但其人确有着较高金融素养,其对于招商银行、中国银联都可谓是功勋卓著,观其入主国泰君安后的言行,也显示了其对投行战略的独到见解。
光大证券投行内讧仅仅是掀开了其内部暗疮的一角,其管理机制还有待于人治改善。这也给国内同行提供借鉴,任用一个职业金融家掌舵公司对于一家券商而言有多重要,正向“人治”效应又多么不可或缺。
此外,一个职业金融家还应懂得知人善任,会平衡利益关系,如果再加上会主动学习思考和前瞻性思维,也许就如当年楚汉争霸中的刘邦一样开创数百年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