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浙江新闻
坊间传闻从未间断迷药是否真的存在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7-22 14:12:03

  肩膀被人拍了几下,就找不着东西南北;闻到一股香味后,就听从他人摆布……诸如此类关于迷药的传闻,坊间从未间断过。

  前几天,一名男子报警称,吸完两根别人递过来的香烟后,意识和行为能力受到控制,接着拱手相送1万多元。不过,警方随后调查发现,男子报的是假案。

  类似的迷药假案已在嘉兴和其他城市出现过多起。闻者虚惊之余,不禁心存疑问:迷药是否真的存在?

  报的是假案

  陈某,30多岁,租住在秀洲区油车港镇陈家坝村。前几天,他报警称遭人下迷药,被骗走11000元。

  据陈某称,当天下午他路过正原路吉祥大桥时,有3名男子向他问路。这3名男子坐的是一辆面包车,称从义乌来嘉兴送货。交谈过程中,他吸完两根对方递来的香烟后就开始犯迷糊,接着意识和行为能力受到控制,“我带着他们回住处拿银行卡,然后去市区取了11000元钱给他们。”

  接到报警后,塘汇派出所非常重视,立即展开调查。不过,让民警感到不对劲的是,陈某在讲述事情经过时有些语无伦次。当天傍晚,陈某改口,称只被骗走了6000元,再次引起民警的怀疑。这背后难道另有隐情?

  果不其然。经过民警一番缜密的询问,陈某明显招架不住,最终道出真相。原来,陈某报了假案。当天他的确遇到了3名男子,不过之后发生的事并非报案时所述。3名男子自称在义乌做日用品生意,来嘉兴要找代理商。对方口若悬河,讲得头头是道,陈某觉得有很大商机。接着,对方劝陈某先买些产品进行“试代理”,如果销路好的话,就让他做嘉兴的代理商。陈某同意了,花6000元买下了3箱产品。

  事后,陈某觉得被忽悠了,就选择了报警。“我们也看到了那3箱产品,就是一些暖水瓶、脸盆等日用品,一看就知道,值不了那么多钱。”民警说。

  类似假案挺多

  这样的迷药假案在嘉兴并不是第一起。

  去年11月,张某报警称,他在七星一家信用社门前被几名陌生人拍了几下肩膀,之后意识就出现模糊,刚取出的4.5万元现金不见了,他推测自己被人下了迷药。

  最终,事实证明这是一起假案。当天张某的妻子要他取出储蓄卡里的4.5万元汇给上海的亲戚,但张某之前瞒着妻子花了其中的1万元。怕无法向妻子交代,张某便想出了如此荒唐的计策。

  警方根据之前多起迷药假案分析称,报案人之所以虚构特定情节,一般都是想达到对自己有利的特定目的。拿陈某报假案一事来说,他在做了笔糊涂买卖后,一是担心妻子责备,二是担心此事传开后别人说他笨,所以做出了不明智的选择。“赌博输了很多钱没法跟家里人交代,说是被人下迷药骗了钱;贪图小财失了大财,怕人说财迷心窍,说是被人下迷药骗了钱,这些事情以前都有过。”新兴派出所一名民警说。

  而报假案并非儿戏,有时也是要付出代价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规定,伪造、隐匿、毁灭证据或者提供虚假证言、谎报案情,影响行政执法机关依法办案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并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听听医生怎么说

  虽然很多迷药案最终被证实是假的,但坊间关于迷药的各种传闻一直都存在,甚至被披上了“神秘的面纱”。这些传闻中的迷药,最显著的特点是能迅速控制人的意识和行为能力。

  现实生活中真的存在如此神奇的迷药吗?记者就此采访了市第一医院麻醉科主任孙建良。

  “在密闭的系统里,要使人昏迷5到6分钟,要用高浓度的麻醉药。如果在开放的环境中,麻醉药很快就会挥发,根本不会使人昏迷。”孙建良说,除非用带有高浓度麻醉成分的湿毛巾长时间地捂住脸,才有可能致人昏迷,想在几秒内起效是不可能的,“通过呼吸系统起作用的麻醉药,要经过肺泡,进入血液,到达全身各组织后才发挥作用,这需要一定的时间。一般情况下,一个人被麻醉后,在没有外在因素的干预下,至少需要30分钟才能自然苏醒。”

  据孙建良介绍,麻醉药的成分有很多种,过去常用的三唑仑通常需要5~10分钟将人迷倒,但是这种药目前市面上已经不流通。

  孙建良表示,能同时控制人的意识和行为能力的迷药是绝对不存在的,“从医学上说,一个人被麻醉后,他便失去意识。而一个没有意识的人,是没有行为能力的。”

来源: 嘉兴在线—南湖晚报 作者: 编辑: 单春盈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