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7月下旬,普通高校的本科一批次录取招生工作进入尾声,由于考生志愿填报不均衡,不少知名高校出现了计划缺额的现象,开始进行二次志愿征集。笔者长期从事教育领域的新闻报道工作,每到高考招生季节,也总会接到熟人的咨询电话,外地的朋友会报上一个高考分数,打听填报重庆哪所大学的什么专业被录取的把握更大;重庆的朋友希望记者通过外地的同事打听当地高校历年不同专业的录取情况;偏远贫困地区的朋友则希望了解学校周边的物价、预选专业的就业情况。
一边是考生高分落榜,一边是名校计划缺额;一边是考生、家长对外地高校历年招生情况“雾里看花”,一边是各高校对优质生源“求贤若渴”……如何让高招志愿填报更科学?让考生和家长获得的志愿填报录取信息更丰富?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注意到,近两年,新疆、江西、浙江、重庆等地以服务考生为目的,举行的高招志愿填报咨询会得到考生和家长的追捧,这些由高校招生老师面对面回答考生、家长各类问题的咨询会,几乎每场参与的考生和家长人数都以“数万”计。但是,参与的高校数量,知名高校、“北上广”等热门城市高校占咨询会所有高校的比例也不尽如人意。此外,由于高招志愿填报咨询会持续时间较短,农村考生和家长这一高招信息最为匮乏的群体因为路程较远、交通费用偏高等原因,不能参与其中。
举办高招志愿填报咨询会是对高考学生、家长的一项非常体贴的服务,也许咨询会上的一个回答,就能够改变一个年轻人的人生轨迹。笔者认为,各地的教育考试院、高等院校能否多协调、合作,共同在考生填报志愿前夕举办周期较长、参与院校较多的高招志愿填报咨询会?同时,针对有经济困难家庭考生、高考发挥失常考生等特殊群体,设立特殊咨询窗口,为他们提供帮助,缓解他们在志愿填报时期的焦虑。此外,各高校招生就业部门能否在高考结束后、高招志愿填报截止日期前,通过本校门户网站、官方微博设立一个能公开回答各类咨询的时段,以便考生和家长能更合理地规划未来,早日“筑梦”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