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在读什么、看什么、听什么,想要什么样的文化大餐,往往成为一个家庭思考的重心,也正左右着制作这些儿童文化大餐的“厨师们”的神经,缔造着文化市场的又一富矿。据统计,2006年至今,少儿图书市场规模翻了好几番,达50多亿元之巨。
这么巨大的一个市场,难免有黑心的,缺心的,不长心的,炮制出数不胜数的甚至不能称其为儿童读物的纸质垃圾,让“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网络热词)。
近日有网友在微博中晒出新版“丑小鸭”故事。原本应该变成美丽天鹅的丑小鸭,在离家出走后被宰杀,成为烤鸭大餐。这都哪儿跟哪儿啊?难怪网友直呼“经典童话也被‘黑暗’化,太可怕了!”
其实,现在延续“黑暗”的可怕童话故事还真不少,比如黑暗版的“睡美人”中,公主并不是被王子叫醒,而是变成了邪恶的复仇女巫,而黑暗版的“灰姑娘”中,灰姑娘遭遇火刑成为了王子的陪葬者。这还不够,家长们发现,在儿童科普杂志上,竟出现了《“神兽”草泥马海上冲浪》这样的文章标题。“草泥马”本是网友恶搞出来骂人的谐音词,而今却跑到了儿童读物上去撒野,且是在科普杂志上,实在令人愤慨。
毕竟,儿童世界不同于成人世界,网络社会也不同于现实社会。网上暴力,不应该让缺乏辨识力和自控力的孩子卷进去。
我又想起来媒体报道的一本儿童读物,充斥着这样的问答:“小毛和阿兰认识才两天,为什么就知道她是喝羊奶长大的?答:因为她太骚了”;“和小明爸爸经常在一起的女人不是小明的妈妈,是谁?答:是小明爸爸的小蜜”;“为什么白天鹅嫁给了癞蛤蟆?答:因为癞蛤蟆有了钱”……充满了恐怖暴力,粗俗不堪,散发着腐朽的气息,直接毒害儿童稚嫩的心灵。这的确是儿童读物市场上客观存在的事实。为了抢得商机,某些出版社、出版商的不负责任,已经到了离奇的地步。
鲁迅那个年代,从自己的经验看别国的儿童书,“英国沉着,德国粗豪,俄国雄厚,法国漂亮,日本聪明,都没有一点中国似的衰惫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鲁迅主张必须号召教育家、文学家和科学家,多创作和翻译儿童喜欢的新作品。然而,鲁迅他老人家要是知道时下这些简直可以“毁三观”(网语,指违背常理,毁掉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说法)的儿童读物都印了出来,他会觉得那个年代的“衰惫”,实在小儿科了。
要我说,与其花这么多钱让孩子受奇葩读物的戕害,不妨让孩子扔掉这些读物,自由自在地走出去,去寻找鲁迅笔下的采桑椹、挖何首乌、喂蚂蚁。卢梭不是说吗,“儿童时期是理性睡眠的时期,不宜进行书本文字的教育,只能让他们接受大自然的教育。”可孩子们现在普遍被高功利的教育工作者们塑造着,想让孩子们纵情大自然,那简直是天方夜谭。“于是,我们变成了丧失世界并只找到一些信息的人,我们不给孩子们地球,却教给他们地理;不教他们语言,却让他们去学习语法……儿童的天性以其所有痛苦的力量反抗这些灾难,而最终屈服于惩罚,陷入沉默。”泰戈尔这一句警示语,应该提醒我们注意了。而相关的职能部门,是否也应反思该为孩子们真正做点什么?
我们为什么时常怀念过去的经典儿童故事?那些年,我们一起读过的《上海故事》、《故事会》、《童话大王》、《乡土》、《今古传奇》……而今他们或壮大,或已然消失,但不变的,是那份阅读快乐和充实,虽时光荏苒,却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