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中国内地“新四大火炉”公布 福州成新任“火炉王”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7-16 08:07:44

  进入7月份以来,南京出现了多个高温天气。本报资料图片刘浏摄

  中国气象频道官方微博@中国气象昨天发布了内地“四大火炉”新排名,福州成为高温王者,荣获“冠军”宝座,重庆和杭州位列二、三名。南京跌出前十名,排名14。但有网友称,“这也并不能代表南京不热,冷暖自知有木有!”而@南京气象也表示,“排名神马都是浮云”。有业内人士质疑,仅用高温天数代表“火炉”城市欠妥,温度、湿度、风速、高温时长、夜间温度等因素都要考虑,尤其是“体感温度”是老百姓最能体会到的,与其说是“火炉”,不妨用“炎热指数”来替代。

  内地“火炉城市”新排名

  1福州

  2重庆

  3杭州

  4海口

  5长沙

  6南昌

  7武汉

  8南宁

  9西安

  10广州

  11石家庄

  12郑州

  13合肥

  14南京

  15济南

  16上海

  先看成绩单

  高温考试,南京仅排在第14福州成为新任“火炉王”

  昨天,@中国气象发布了内地四大火炉,引起了多方关注。这则微博是这样的,“新的30年(1981- 2010年)全国高温呈现增多趋势,华南地区高温日增幅最明显,广州增7.7天、福州增5天、海口增5天。另外,内地最新三大火炉分别是福州、重庆和杭州。福州为中国内地省会级城市的高温王者,超过了重庆,成为内地大城市第一火炉。”

  这份榜单主要考虑的,是这些省会城市近30年高温增多的趋势,也体现了和老牌“火炉”城市的区别。这份榜单当中,传统“四大火炉”城市重庆、武汉、南昌、南京分别排名为2、7、6和14,只有重庆进入前4名。南京新30年(1981-2010年)的年均高温日数为13.7天,比过去30年(1971-2000年)高温日数增加了1.5天。

  记者了解到,曾经的“四大火炉”就有好几种城市组合,第一种组合是武汉、南京、重庆、南昌,从历史气象资料分析,这四座城市夏季高温天气多,夜间气温高,空气湿度大;第二种组合是武汉、南京、重庆、长沙。上述两种组合认可的人比较多,第一种组合还被写入过地理教科书。此外,有一种说法称重庆、武汉、南京、济南是“四大火炉”,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长沙、武汉、重庆、杭州是“四大火炉”。

  从以上几种组合不难看出,老百姓对于我国“火炉”城市的印象还多集中在长江流域。不过,2010年,央视气象节目主持人宋英杰写博透露,最近10年福州最热。在他的博文《40度并非预报禁区》中,宋英杰依据的是全国最近10年(2000年-2009年)高温天总数列前十的大城市排名表。在这个排名当中,福州以10年375个高温天名列榜首,其次是杭州,之后是重庆和长沙。名单上排名第五到第十的城市分别是武汉、海口、南昌、广州、西安、南宁。这一个榜单当中,南京并不在十大当中。其实,早在2005年6月,南京市就宣布告别“火炉”。

  而记者发现,无论是如何组合,重庆都稳坐“火炉”,昨天下午16时,就新榜单公布之时,重庆正在“燃烧”,主城“火势”相当凶猛,沙坪坝站气温已达40.6℃,北碚站40.1℃,这也是今年来重庆主城首次突破40℃大关!

  再看专家点评

  高温城市南京为何跌出前十?因高温中心迁移,苏南比南京热

  记者在查阅相关资料后发现,南京、重庆、武汉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被并称为“长江流域三大火炉”,后来在流传中,人们就淡化了“长江流域”,南京似乎成为全国最热的城市。

  实际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曾有气象学家通过“横向对比”,在长江流域,南昌、长沙等城市的夏季高温日数就均超过“三大火炉”,而这三个城市知名度比较高,才使这一说法广为流传。

  扬子晚报记者了解到,从全国范围来看夏季高温的最中心并不在南京,而是在浙江、福建、江西和上海等地,它们的最高温度都要比南京来得高。以往的长三角高温中心,正在由南京逐渐转向上海、浙江两地,甚至苏南地区也被卷了进去。

  

 

  

 [1] [2] 下一页
来源: 扬子晚报 作者: 记者 于丹丹 编辑: 陈苹苹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