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天真活泼的小姐弟,因为玩躲猫猫鬼使神差地被反锁在箱子里闷死,在连日来儿童安全事故新闻频发带来的一次次揪心之后,“心碎”已经无法表达一位新闻人面对又一个导致孩子夭折的事故时的心情。
就在两天前,一组孩子溺水、坠楼的新闻刺痛了我们编辑部所有同事的心脏:2日,常州一对小兄弟的生命在一处3米深的工地水塘中永远消逝;南京一个年仅3岁的男童,在脱离家长视线后,坠下3楼重伤送医后至今未脱离生命危险。而放眼全国,据央视3日报道,近半个月来仅儿童溺水事件就不下十数起。
事实上,对孩子的安全问题,有关部门特别是各级教育部门每年暑假前,都会下发各类通知加以强调,学校无论是幼儿园还是中小学甚至大学,也都会在放假前重点提示暑期安全,防溺水、防各类意外事故。
然而,口头上不断重申的文件精神在不断发生的现实悲剧面前显得苍白。这并不是说有关部门的文件无关紧要,问题在于危险发生的很多客观因素不可能被一纸文件所“镇住”。拿孩子本身来说,大多数孩子愿意亲近水、爱玩,这些都是天性;看不到爸爸妈妈,孩子特别是学龄前儿童会产生“分离焦虑”,会到处寻找父母,这是本能。
孩子们需要大人保护,我们也知道防范未成年人意外事故的最好办法就是别让孩子脱离家长视线,如果有爸爸妈妈看着他们,基本上就能保证他们的安全。但如今我们却不得不面对大量留守儿童只能由老人看护的无奈现实。
如果我们无法改变孩子的天性,一时也无法改善孩子的监护条件,那么可不可以换个思路,顺势而“导”,给孩子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把危险因素减到最低——事实上最近已经有这样的“解决方案”浮出水面。
以防溺水为例,一些地方政府已经有比发文件更为有效的应对措施出台。在城市里,上海的很多中小学校已经将游泳作为“必修”技能组织学生跳进泳池学习,南京一些学校也是如此,比如金陵汇文学校;在农村,浙江福安一个村集体年净收入只有20多万的小村庄,拿出1/3的资金建起了一个1000平米的漂亮游泳池,上级政府部门还专门请了教练来村里教孩子游泳,据说还配备了安全员。
我们不能断言,有了这些实际行动后,上海、南京、福安的这个小村庄里就不会发生儿童溺水事故,但可以肯定的是,此类事故的发生概率会大大降低。
回到我们今天的报道,尽管这对小姐弟的遭遇有别于溺水或是坠楼,但导致悲剧的根子是一样的:没有万无一失的监护、孩子所处环境存在安全隐患,那么上述上海、南京、福安对应儿童溺水的做法就有了借鉴意义。而在留守儿童集中的农村,找个相对安全、可供孩子玩耍的场所,不会比建一个游泳池更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