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社会的厦门公交车纵火案惊魂未定,上海再发持枪杀人案。与陈水总生活失意、绑架46条无辜生命葬身火海不同的是,上海枪案犯罪嫌疑人范某,用猎枪剥夺了6条人命,其中包括一位年轻的士兵。
两起引起社会恐慌与不安的恶性案件,共同的特点是,犯罪嫌疑人都因对处境的不满意,而采取复仇的手段伤害无辜。更令人恐慌的是,在范某持枪杀人这条新闻的后面,竟然会有网民以兴高采烈的心态同情凶犯。
与陈水总制造的厦门公交案这条新闻一样,许多网民惯于在报复社会的新闻中,寻找政府、社会与弱势民众之间的矛盾根源。即便面对范某持枪杀人,不少网民也以“社会不公、迫害反抗”的想当然,对犯罪嫌疑人施以同情。他们煽情地质问:“一位62岁的老人为何会有如此之举呢?是谁在逼迫他走上这不归之路呢?本应安享晚年的老人,不是被逼无奈怎么会做出这样过激的行为呢?”
这是社会常见的一种群体性矫情。凡是遇到貌似弱势群体中的一方施以暴力,便可以忽略事件的起因、发生、结果,首先想到的是社会不公,想到的是权力迫害。他们可以同情一个生活失意的陈水总,却不愿同情被陈水总拉进火海陪葬的46条生命。他们体谅“62岁的老人”的激情,却不愿同情与持枪的范某生命毫不相干、却倒在他枪口下的那位士兵、那位载他出行的司机。
在1∶46和1∶6的生命绑架中,这是一种你死我活的关系。在生命的含义上,无论那个“1”遭遇了多大的不幸、多坎的不平,他用极端的方式滥杀无辜,便已丧心病狂。对这个“1”施以同情,便是对与其生命你死我活的其他生命的漠视。所谓的同情,已经不仅是矫情,更是病态。
持枪夺命6条的范某,是一家经营不善的工厂的股东之一,因为与股东债务沟通不畅,一怒之下持枪杀人。如果一定要寻找社会的原因,社会枪支管理、甚至经济宏观调控,都能与引发这个62岁的“范主任”生活失意、情绪郁闷而犯罪的结果,找到一定的关联。但是,即便靠低保生活的陈水总,人们可以寻找造成他生活失意的社会因素,但绝不应该因为社会确实还有需要改进、调整、或者变革的不公现实,而在他丧心病狂地报复社会之后,以同情犯罪的方式,将民众情绪转嫁为对社会的仇恨。
对现实生活中每一个遭遇不公的弱者施以怜悯之情,是同情;而只看到因为不公造成的生活困顿,无视这个弱者以极端恐怖的心态报复社会、滥杀无辜的犯罪结果,则暴露了一些社会情绪中“泛同情”心态掩映着的矫情与虚伪。这种“泛同情”心态,容易给社会传染某种集体的受迫害幻想症,容易在“解脱迫害”的报复社会行为中形成悲剧色彩的“末路英雄”形象。
无论是对纵火的陈水总、还是对开枪的范某,社会的同情心,当止于这些遭遇不平的弱者施以犯罪之前。对以滥杀无辜的极端方式报复社会施以欣赏甚至抱以狂欢,这是比报复社会的恐怖方式更恐怖的一种极端情绪,它会给社会和民众带来更大的不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