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以来,某大学的毕业生小黄就奔波于一场又一场的“散伙饭”。短短一个月内,小黄的毕业季人情消费就达两千多元。由于开支太大,他不仅把打工挣得的微薄收入花掉了,还不得不借钱应对。
请客花掉两千多
黄的家在农村,来到合肥读大学后,为减轻父母负担,他在课余时间坚持做家教或打工挣钱。四年来,他的生活费基本上比较吃紧,实在不够了才开口向父母多要些。
大四下学期,小黄明显感到吃不消。 “这是大学最后一个学期,同学、朋友都很珍惜。 ”各种名目的“散伙饭”接踵而至,先是宿舍的,然后是班级内部,后来更是扩大到了校内校外,连一个城市的老乡也要凑在一起聚一聚,少则三四人,多则数十人,“有的是AA制,有的是别人请,然后我回请”。
短短一个多月,小黄不仅花光了父母每个月给的生活费,连自己打工挣的钱也全部请客花掉了,“后来实在撑不住了,找关系好的同学借了800元。算一算,这段时间包括散伙饭在内的各种人情消费支出已超过两千块了”。说话间,小黄一脸无奈。
请客地点要讲究
日前,记者来到合肥市大学城,对毕业生进行了走访。采访中,同学们说,在毕业前的“必要消费”中,各类名目的“人情消费”占据大头。
小张告诉记者,找到工作或者考研成功了,大家一般都要“意思一下”。因此,“摆一桌”成了不成文的惯例,“请客也不能太寒碜,肯定不能在学校食堂,至少要到中等档次的饭店才行”。小张说,他刚刚找到工作,“请一些同学朋友吃掉一千多块钱”。饭后又请大家去唱歌,又是一笔开支。
如今,很多毕业生都说,“毕业季,花钱跟流水一般”。
人情消费成负担
采访中,记者发现,其实,不仅是毕业生抱怨“人情消费”,连大一学生也被各种人情往来压得吃不消。
郭同学是名大一学生。去年刚到合肥,经人介绍结识了很多老乡。老乡们经常相聚,你来我往,郭同学也做了几次东。每次老乡会后,他的生活费也几乎被掏空,“有时不好意思找父母要,只好找同学蹭饭卡”。
很多大学生说,现在标准越来越高,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某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汪同学说,她的人情消费每年大概在2000元左右。学生没有经济来源,“这些钱都是从生活费里挤出来的”。
采访中,还有一些同学说,为了填补人情消费的“窟窿”,只好在外搞起了兼职,“争取不给父母增添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