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文伟最引人注目的一组照片,是他坚持近20年拍摄了数千张照片的江氏节孝坊。图为1995年拍摄的江氏节孝坊,被后来建的民居包围着。
2003年12月13日拍摄的江氏节孝坊,包围它的民居正在拆除中。
2010年12月16日拍摄的江氏节孝坊。
2013年1月13日拍摄的江氏节孝坊。
雷文伟认为,摄影的意义在于记录。近20年来,他一直坚持用相机记录发生在身边的种种发展和变迁。
有人说,城市就像一块幕布,每天都有无数的人、无数的事,在上演着各自的悲欢离合,生活在其中的我们,既是观众,也是演员。日起日落,一幕又一幕,有些面孔在时光的濯洗中,随风散去,而有些面孔却经由镜头的捕捉定格下来,凝聚成永恒。
雷文伟正是这样一位“面孔捕捉者”。在他的镜头下,不仅有各式各样的人物面孔,也有我们身处城市匆匆老去的昨日容颜和日渐更迭的崭新面貌。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有着多重身份:除了纪实摄影家,还是衢江区摄影家协会主席,同时也是一名文物保护工作者,书画、根雕爱好者。
10多年来,雷文伟不论寒暑,坚持拍摄变化中的衢江。在他的镜头下,有晨雾弥漫的田野,有晚霞满天的衢江,有斑驳沧桑的樟潭老街,更多的则是日新月异的衢江新区……然而无论是哪一幅画面,寄寓的都是他心中的那份浓浓乡情,以及他对这片土地深沉质朴的热爱。在他手中,镜头亦幻化为一把刻刀,雕刻出一条闪烁着耀眼星芒的时光轨迹。
满满3箱旧胶卷,装载回忆之美
在雷文伟家中,至今珍藏着3个近半米高的铁质食品箱,里面满满装着过去他拍摄的照片底片。打开这三个尘封的箱子,随城市记忆一同涌出的,还有雷文伟那段最初的摄影时光。
“1995年,当时的衢县报社要招聘一名摄影记者,要求会摄影及暗房操作技术,同时又要懂美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我也带着平时的作品去报了名,没想到就被录取了。”正是这个偶然的机缘,引领着雷文伟一步步走上纪实摄影之路。“在那之前,我觉得自己拍摄风光、人像照片的水平还可以,可当我看到自己的作品印上报纸才发现,自己与那些专业摄影记者的水平,还有很大差距,这让我下定决心要奋起直追。”
回忆起那段白天采访、晚上潜心钻研暗房作业程序、胶片特性和构图取景的日子,雷文伟不禁感慨万千:“由于当时报社刚创办,条件有限,暗房设在仅有5平方米的木结构楼梯下,夏热冬寒,而冲印一次照片就要2个多小时。”即使是这样,雷文伟对摄影还是越来越着迷,无数未知的画面,吸引着他一路前行。历经多年磨练,为他后来的摄影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1996年,雷文伟开始把镜头对准衢江边的樟潭老街。他漫步在衢江边,穿梭在寂静古朴的老街里,仰望着那里的一砖一瓦、一石一木,那些富有历史遗韵的巷子,深深吸引着他。悠悠老街,绵绵巷陌,最后都被他定格成了永恒的风物。
“如今,这些照片中的老街、老房子,已渐次消失。也许现在看来,这些照片稍显平常,但如果10年之后,或更长些时间,这些画面中古朴秀雅的老街青石板路,生机盎然的老街百姓生活,古埠码头的乌篷船,将引发人们多少遐思与感慨呀!”雷文伟说。
尊重镜头前的每一个对象,凝聚人性之美
雷文伟的影像,可谓无所不包,像一面千棱镜,能让人透过影像,重新审视自己脚下这片土地,重新认识身边擦肩而过的人们。
在雷文伟的照片中,那些看似闲散的场景——晨雾间漫步在橘林中的农妇,倚靠在椅子上怀抱孩子沉沉睡去的母亲,顽皮打闹做鬼脸的孩童,老街上蒸馒头做馄饨的老妪……都一一被他撷取到镜头中。这些照片,质朴而接地气,让人看过之后,总能产生一种莫名的熟悉感。或许是因为这些平实而真切的众生百态,或许是因为那无声却流畅的画面叙述,总是能够恰到好处地把那一刻的情景表达出来,看似刻意却不拘谨,让那些影像中的世间百态,在我们眼前一一浮现。
“摄影家不该打着人文关怀的幌子,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势、以猎奇的心态或牟利的目的去摄影,投一个再正常不过的眼神给那些弱势群体及他们的家人,远胜过沉甸甸的同情和好奇。”这是雷文伟最常说的一句话,也是多年来他一直坚守的摄影准则。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总能和拍摄对象交上朋友,而他的照片中,也总是不期然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雷文伟尊重镜头前的每一个对象,他拍照有个习惯,事先选择好几个主题,数年如一日坚持拍摄。“纪实摄影有一条最重要,叫做‘人不离机、机不离人’。摄影人最悲痛的事情,莫过于遇到一个千载难逢的场景而手中没有相机。”雷文伟告诉记者:“每个人的故事都不同,这就是纪实摄影的可贵之处。带上笑容,说明来意,真诚是打开彼此心灵的钥匙,我觉得只要带着诚挚的心,友善地说明来意,别人也会受到感染。”
雷文伟曾经跟拍农民邓发海在简易房里生活10多年的各种画面,记录老人生活变化的过程。在一开始,他也曾遭到老人的拒绝,为了和老人说上话,他天天去老人的瓜棚里买西瓜。两人熟悉后,老人逐渐对雷文伟敞开了心扉,接受了他跟拍的要求。10多年来,雷文伟每隔一段时间就去找老人聊天,拍了照片洗出来送给他,渐渐地,两人成了忘年交。
如今,照片中邓发海老人那片绿油油的西瓜地,已经改建成衢江新城区的江滨公园。老人曾经的生活状态,则定格在了他手里的一张张照片中。这也成了更多与邓发海一样,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人们独特的记忆。
10余年摄影生涯,感悟时光之美
在雷文伟看来,能承载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反映一座城市记忆的景物,莫过于那些老建筑、老街巷以及生活其中的老百姓,尤其对于像衢州这样的古城来说,更是如此。
自2001年衢江区设立,雷文伟便开始用手中的相机记录城区的发展进程。如今,他已积累了数万张可以反映新城变迁的照片,内容有区政府办公大楼搬迁、建设过程的,有正在延伸的信安大道,还有现在已经消失大半的樟潭老街。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组照片,是他坚持近20年拍摄了数千张照片的江氏节孝坊。
“最开始的时候,牌坊是被后来建的民居包围着,后来民居拆除后,古牌坊终于重见天日。这些年,我见证了它经历的雨雪风霜,也见证了它的每一个晨昏。我相信,几十年后的江氏节孝坊,变化会更大。”谈起纪实摄影与古建筑保护的关系,雷文伟不无憧憬地说。
“现实是实在的世界,影像是知觉的世界,对于镜头前的摄影家来说,当把自己的情感及生命存在灌输到现实中时,表现心理感受的真实,远比简单记录社会真实或完美视觉更重要。”雷文伟认为,摄影的意义在于记录特有的文化:“摄影关系到的不只是摄影家,是这个世界在照片中所构成的结果呈现,我的作品是我对我所在环境单纯的探索与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