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元旦正式实施的《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是我国第一个食品营养标签国家标准。实施5个多月来,效果如何?
日前,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消费者在选择预包装食品时,往往关注商品的保质期和添加剂,而对预包装食品上的营养标签,往往不看或是看不懂。业内人士建议,消费者不妨多学习食品营养知识,合理挑选食品,补充营养。
部分营养标签标注不规范
在江山市区某大型超市进口食品专柜,市民小王拿起一包100克的巧克力,其包装的背面贴有一张白色“小方块”,用中文标示出:能量2133千焦,营养素参考值7%,碳水化合物55克,蛋白质15克,脂肪32克……
“这个标签就是营养成分表。现在,国内的预包装食品都有标注。”熟知一些食品知识的小王相告,他以前也购买进口食品,都是外文字,基本上看不懂,现在可以借助中文标签识别产品。
而根据《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规定,2013年1月1日后生产的预包装食品,预包装食品外包装标签上必须标示出能量和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4种核心营养素的含量值,及其占营养素参考值的百分比,未进行标注的产品不得进入市场销售;进口食品的营养标签应使用中文。
笔者调查发现,市面上在售的预包装食品,包装袋上都标上了营养标签,进口食品外包装也贴上了中文标注的营养成分表。但是,部分食品的营养标签不规范,不同品牌食品的营养标签五花八门,有的营养成分有十余种,有的只有三四种。不少食品营养标签位置不够显眼,被贴在角落或者被包装接缝处遮住,而且标注的字体过小,消费者要看清楚比较吃力。
多数人看不懂
也不了解营养标签
虽然食品营养标签旨在促进消费者合理选购产品,但从实际调查结果来看,消费者对此关注微乎其微,对营养标签的认识也十分匮乏。
笔者在超市随机采访了10位购买食品的消费者,其中只有2名消费者会注意到营养标签,而以营养标签上的数据作为购买依据的,仅1名。对于营养标签的作用和实施,多数消费者表示不太了解。
对于营养成分表中的单位和数值含义,大多数消费者表示看不懂。笔者发现,光是“能量”这一项,有的计量单位是千焦(KJ),有的是千卡(KCAL),也有的两者一起标注。“1千焦、1千卡能量相当于多少?”被采访的消费者都提出相同的疑惑。
调查中还发现,目前人们对食品营养成分的认识还存在不少误区。不少市民在选购肉、奶、饮料等食品时,比较青睐一些“不加糖”、“高钙”、“低脂肪”食品。但据了解,“高钙”、“低脂”等信息是不能随意标注的,除非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素含量达到《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规定的值。
补上营养知识课
合理选购食品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在社会上既有营养不足的人群,也有营养过剩的人群。食品的营养标签就像一把尺子,对于指导市民合理选择食品,促进膳食营养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他建议,消费者首先要多花点精力学习食品知识,补上食品营养的课。消费者日常生活中,既要了解关注保质期、添加剂等知识,也要主动学习、查看营养标签,通过营养标签的数值,结合自身身体所需,合理摄入营养,减少健康隐患。比如,处在发育期的青少年应该食用蛋白质含量高的食品,高血压患者应尽量选择钠含量低的食品,糖尿病患者要限制摄入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食品。相关部门也应加强食品知识的宣传,提高公众对食品营养的关注,引导消费者健康饮食。
“许多消费者凭口感和偏好来选择食品,这种消费习惯不利于身体健康,容易长期摄入过多的脂肪、糖、盐以及一些添加剂,诱发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业内人士建议,消费者一方面要注意膳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另一方面在选择食品时,要仔细研读食品外包装上的信息,综合考虑盐、糖、脂肪、添加剂等多方面的指标,同时结合品牌、食品认证、价格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