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齐鲁德比现场,现场球迷举起了“青岛”和“潍坊”的牌子。但当晚,两地球迷发生了激烈冲突。本报记者王鸿光摄
双方球迷发生在深夜里的流血冲突,让14日这场“齐鲁德比”充满了苦涩的回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鲁青球迷之所以水火不容,除了诸多场外因素之外,与两家俱乐部的交流缺失有着很大的关系。
在青岛中能介入齐鲁德比之后,这台由山东兄弟合唱的大戏,有了另外一种滋味民企足球和国企足球的对抗。因为身份的差异,造成了双方心态截然不同,地理位置的相近甚至加深了这种嫌隙。
经济实力鲁能完胜
2004年,青岛中能集团从颐中集团手中接过了经营青岛足球的大旗,彼时,鲁能泰山早已经名动江湖。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获得过“双冠王”和“双杯王”,而且他们在球队建设上还舍得花大钱。
作为一家实力平平的民营企业,青岛中能每花一分钱都要精打细算。足球投资堪称一个“无底洞”,这种苦日子对于中能集团这样的民营企业而言,的确相当不易。提起同省球队鲁能泰山,中能俱乐部从工作人员到俱乐部领导层,口气里都带着些艳羡:“我们不像人家鲁能那么有钱,人家是国企……”鲁能的确是财大气粗,2005年鲁能花高价引进了郑智。此前,鲁能还在2003赛季斥巨资引进了李金羽。没钱,鲁能绝对玩不出这样的大动作。
虽然本赛季中能队战绩出色,但就在赛季开始之前,中能还面临无家可归的境地。从2008年开始,中能就一直在外租住。“租住的地方条件挺差,房屋本身没有安装暖气。虽然每个房间都有一台空调,但都是些老空调不大能用了。”俱乐部一位工作人员说。新加盟球队的外援对住宿环境也颇有微词。但在赛季开始之前,即使是这种条件的宿舍也到期了。不得已,一些青岛籍的球员开始回家住,过起了“走训制”的日子。这对于鲁能泰山而言,简直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市场运作中能更灵活
鲁能有钱,也有自己的烦恼。与民企中能相比,作为国企的鲁能,每做一项比较重大的决定,都要“层层审批”听命行事。有些事情往往会因为审批手续过于繁琐,而错过了最佳机会。
青岛中能自从接手球队之后,他们每年都会卖掉一些球星,像曲波、高明、杨君、陆峰、周挺、李帅、姜宁等人,个个都是名声在外。如果这些球员想在国企俱乐部寻求转会,就多了些许难度。为了不背负“国有资产流失”的罪名,他们宁肯把人才浪费在板凳上,也不会让他们转会。
上赛季,青岛中能眼看主教练斯里斯科维奇没有得到队员们的认可,在联赛只打了一轮的情况下,就直接剥夺了他的指挥权。事后,一家俱乐部领导聊起中能的这一决定时,意味深长地说:“民企的好处就是决策比较果断,不管对或者是错,先把决定做了再说……”
其实,鲁能上赛季在教练使用上也遭遇了类似的情况,但他们一直拖到联赛快要结束了,才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拿下”了滕卡特。很多人都承认,如果鲁能早做决定,也不至于打到联赛快要结束了,才勉强保级。
同省兄弟越走越远
国企有国企的底蕴,私企有私企的活力。贵为同省兄弟,这两支球队自成立之初,就是在交流和对抗中慢慢向前发展着。但最近几年,两支球队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双方之间似乎多了几分戒心。
虽然鲁能帐下有很多球员是青岛籍,但他们基本是自小就在鲁能的青训体系下成名的。而从俱乐部层面上看,双方球员的重磅交易并不多。2005年初,高明从中能转会至鲁能就是数得着的大交易了,此后的交流也多是小打小闹。
2013赛季,想有所作为的中能早早就看上了鲁能的李微、马龙、马兴煜等人,结果一直等到最后,才只敲定了矫喆一人。同样,在得知郑龙想要转会的消息后,青岛中能宁肯先与广州恒大、贵州人和等俱乐部交流,也不愿意把优先选择权让给鲁能。这也许是德比球队的一贯做法,绝不能既削弱自己,又补强对手。
但在表面上,双方对这种隔膜却各有说辞。“我们是真心想和鲁能这个老大哥多交流交流,毕竟他们有足够多的足球人才,而且在管理方面也很有经验,但似乎不知道该如何寻找突破口。”中能俱乐部的领导层表示。鲁能方面也有自己的看法:“我们就是看中了青岛的球员,也不会主动去谈,因为不能去挖同省兄弟的墙脚。”
是太客气,还是有心结?唯一能肯定的是两个俱乐部都在走职业足球的道路,却很难有诚恳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