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张扬“暴力美学”著称的美国鬼才导演昆汀的电影《被解救的姜戈》,原定4月11日在我国上映。大多数排片影院已经卖出不少票子,当日上午有的影院已经开始放映,岂料,突然接到国内负责进口影片的中影公司通知,停映,延期上映!这一事件,引起轩然大波。
尽管此事尚未结束,但我觉得中影公司应对停映事件负主要责任,并应进行认真的反思,对广大影迷作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目前中影公司给出的停映理由,是因为技术原因。这难以令人信服,有些影院负责人回应:因为是数字影片,他们已经顺利完成了解码。而且10日下午,已经放映了媒体场,大多数跑电影条线的记者已经观看。也就是说,不存在技术原因。
那么原因就是传说影片中存在“裸露、暴力”镜头没有删节干净。如果当真,那么笔者就十分纳闷,中影公司早干什么去了?要引进这部电影,相关人员有没有看过?看过又是怎么判别的?可以引进的话,这部在美国被列入“未成年人需在父母或成年人陪同下才能观看”的R级片,需要删去哪些不符合我国国情的镜头?还有,怎么理解昆汀的所谓“暴力美学”?能否先通过媒体向观众作个引导宣传?这些最基本的“项目管理”,中影公司竟然缺失。直到最后一刻,才发现有漏洞,迫不得已,只得用电话通知影院停映。
实际上,在得知要引进《被解救的姜戈》之后,敏感的媒体记者就一直在关注这部影片的国内放映进程。因为别说在国内,就是在西方国家,昆汀都是一个有争议的导演。他的《无耻混蛋》因血腥镜头,曾遭澳大利亚的家庭组织抵制。《落水狗》中割耳朵引发观众惊叫。《杀死比尔》里夫妻竟是互相谋杀的对象,让观众内心恐惧万分。所以,本报在“姜戈”上映前两天,分别刊发了引导性文章《别给“暴力美学”贴上“暴力”标签》、评论《从扯淡和幽默中牵出主题》。其实,昆汀的电影,若去除些血腥镜头,还是有一些比较积极的主题意义。中影公司引进“姜戈”,本身并无大错。但审查不细致,在没有考虑到国内尚无“分级制”的情况下,删节不到位,造成了停映风波,是一大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