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医疗健康 > 要健康天天看
认清易被忽视的有毒中药 小孩切记要远离朱砂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4-09 09:18:00

  采访专家: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中医师徐大成杨璞

  近期南京问题芝麻粉事件引发不少读者关注。对于很多喜欢自己服用中药的读者而言,中药的安全问题再次受到关注。是药三分毒,中药西药都不例外,但是中药中很多有毒性的药材用好了也是治病的良方。读者朋友们在仔细区分的同时,切记不要自己配制“偏方”,以免引起中毒。临床上比较常见、大家又容易忽视的有毒中药不妨了解一下。

  乌头类药物久服容易伤神经

  【毒性指数】★★★★

  川乌、草乌、附子、雪上一枝蒿等都属于乌头类药物。很多读者吃过或者见过的中成药如舒筋活络丸、活络丹、大活络丹、追风丸、三七伤药片、附子理中丸、金匮肾气丸、木瓜丸、右归丸、正天丸等都有它的踪影。乌头类药物主要有毒成分为乌头碱,一般中毒量为0.2毫克,致死量为2~4毫克。主要是对神经系统,尤其是迷走神经等,使其先兴奋后抑制,并可直接作用于心脏,产生异常兴奋,可致心律失常,甚至引起室颤而死亡。

  苦杏仁鉴别甜杏防误食

  【毒性指数】★★★

  很多朋友都吃过杏仁,需要大家注意的是,有一种苦杏仁不能与其混淆!苦杏仁对肺系的主要病症咳嗽、痰多、喘息又有强烈的针对性,故古今医家将其作为肺系用药使用,但是它有小毒,临床常用量为5~15克。我们在购买杏仁时应该注意苦甜之分。苦杏仁的毒性来自于苦杏仁甙水解释放出的氢氰酸,这种物质可以阻断细胞的呼吸链,每100克苦杏仁中所含的苦杏仁苷就可以分解释放出氢氰酸100~250毫克,而60毫克氢氰酸就可以置人于死地。

  两种杏仁一般如何鉴别呢,苦杏仁味苦涩,呈扁心脏形,顶端尖,基部钝圆而厚,左右略不对称;甜杏仁味淡甘,大而扁,基部略对称。

  雄黄遇热氧化成砒霜

  【毒性指数】★★★★

  看过《新白娘子传奇》和知道端午习俗的读者朋友,对雄黄都不陌生,含雄黄的中成药也不少:比如牛黄解毒丸、六神丸、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牛黄镇惊丸、牛黄抱龙丸、三品一条枪、砒枣散。但是你知道吗?雄黄也是有毒的,一般用量为0.05~0.1克,入丸散用。临床大都外用熏涂患处,孕妇是一定要禁用的。雄黄的保存方法切记要置于干燥处,密闭存放。尤其注意不能遇热,因为雄黄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在空气中可以被氧化为剧毒成分三氧化二砷,即砒霜。雄黄中毒的消化系统表现为口腔咽喉干痛、烧灼感、口中有金属味、流涎、剧烈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时患者会因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而死亡。长期接触也会引起皮肤过敏,出现丘疹、疱疹、痤疮样皮疹等。

  朱砂小孩切记要远离

  【毒性指数】★★★

  朱砂有安神、定惊,治癫狂、惊悸、心烦、失眠、眩晕、目昏等作用,牛黄清心丸、牛黄抱龙丸、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安神补脑丸、苏合香丸、人参再造丸、安宫牛黄丸、牛黄至宝丹、牛黄千金散、牛黄镇惊丸、紫雪丹、大活络丹等常见中成药都少不了它。一些民俗挂件与饰品中常会见到它的身影,民间传说中又有辟邪之说。

  但是大家要注意,这些饰品切记不要让孩子触碰,以免入口中毒。朱砂含汞,容易汞中毒。消化系统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口中有金属味,流涎,口腔粘膜充血,牙龈肿胀溃疡等。泌尿系统中毒表现为少尿、蛋白尿,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

  蜈蚣泡制药酒遵医嘱

  【毒性指数】★★★

  蜈蚣是一味传统的重要动物药材,具有祛风止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的功效,可用于惊风、癫痫、痉挛抽搐、中风口歪、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偏头痛和毒物咬伤等的治疗。很多有风湿病和关节炎的读者朋友都听过蜈蚣泡酒治病的偏方,虽然与它的药性理论是对应的,但是蜈蚣是有毒的,不知道如何配伍反而会中毒甚至身亡!

来源: 新华报业网-扬子晚报 作者: 编辑: 童文丽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