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消费频道 > 大家来说吧
美白牙膏越用越白?不同功效牙膏最好交替使用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4-02 16:03:55
  超市里琳琅满目的牙膏。王亚楠 摄

  美白牙膏是否能美白?牙膏祛痘靠不靠谱?牙膏究竟要不要含氟?日常使用的牙膏种类越发多样,究竟该如何挑选?扬子晚报采访国家化妆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高级工程师曲梅,从专业角度普及一些有关牙膏的知识。

  美白牙膏越用越白?

  美白效果有限

  普通牙膏主要是由摩擦剂、洗涤剂和芳香剂等成分组成。其中决定去垢能力的主要是摩擦剂,而摩擦剂的质量也是辨别牙膏质量的主要依据。牙膏主要有高摩擦低保湿、高保湿低摩擦两类,像白色有磨砂感的牙膏就属于高摩擦低保湿种类,而啫喱状的牙膏多为高保湿低摩擦种类。

  牙膏中含有机硅等成分,这是一种摩擦剂,有机硅无毒、颗粒感好、跟水溶合,通过刷牙时摩擦能起到去垢作用。导致牙齿变黄的原因既有内源性元素,也有外源性因素,美白牙膏作用有限,只对外源性因素起作用。曲梅介绍,咖啡、抽烟等造成的牙齿变黄基本属于外源性因素,有可能通过物理摩擦的方法去除表面色斑,达到美白目的,但四环素牙等对牙齿造成的伤害、变色,就难以通过美白牙膏来改善了。

  此外,对于一些牙釉质发育不良的人来说,如果牙膏中的摩擦颗粒较大、较坚硬、不圆滑,刷牙时太过用力,可能导致牙齿磨耗。因此物理摩擦来美白方法要正确,使用要谨慎,一定要避免给牙齿造成损害。

  牙膏可祛痘?

  杀菌成分起作用,不可常用

  很多女生脸上长痘痘时,喜欢用牙膏点在痘痘上消炎。曲梅介绍说,牙膏成分中由于有些具有杀菌功效,另外薄荷等清凉成分,用在痘痘上可以起到一定的消炎杀菌作用。“但这种方法只能偶尔应急使用,务必不能把牙膏当做专业祛痘的化妆品,长期使用。”

  曲梅介绍,有些功能性牙膏其中含有药物功效成分,涂抹在皮肤上可能会引发过敏等不良症状。与化妆品相比,牙膏中允许使用的成分不相同,可能含有化妆品中不使用的成分。“例如:牙膏中含有摩擦剂,能起到除垢作用,因此也可以用来擦拭银器等表面清微的划痕和黑色等。”摩擦剂由于不是化妆品中常添加的成分,如果用在皮肤上可能会刮伤皮肤、堵塞毛孔,反而不利于护肤。

  牙膏要含氟?

  国标没强制规定

  氟对牙齿非常重要,牙膏中加入氟化物可以防止蛀牙。曲梅介绍,由于美国氟含量低,所以牙膏中建议添加氟。氟的摄入量受周围水、空气、土壤的影响,中国由于地区不同,氟含量也有差异,因此并没有强制规定牙膏中一定要添加氟。《中国居民口腔健康指南》提出,氟化物的推广应用适合于在低氟地区、适氟地区以及在龋病高发地区的高危人群中进行。但高氟地区人群是不适合使用含氟牙膏的。

  任何物质都可能因摄入过量引起负面效果,含氟牙膏也不例外,但正常剂量使用,含氟牙膏仍是安全的。有研究资料表示,一个60千克体重的成人,建议的每日氟摄入量应低于4.2毫克。成人牙膏的氟浓度一般为1000-1500 mg/kg,如果使用1克的含氟牙膏,约1厘米长的膏体,每天刷牙2次,氟总量只为2-3毫克。刷牙后吐掉牙膏浆,已经吐掉了大部分的氟,剩下吞咽到体内的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不会对人体产生伤害。曲梅介绍,由于儿童刷牙时容易吞入牙膏,因此要注意氟摄入量,儿童最好使用儿童型含氟牙膏,不要使用大人的含氟牙膏。

  牙膏要长期使用?

  交替使用更利健康

  除了含氟牙膏,防过敏牙膏、美白牙膏、健齿牙膏、中草药牙膏,各种功能性牙膏层出不穷。曲梅提醒说,口腔有一定的温度、酸碱度和各种酶、细菌,功能性牙膏由于含有特殊原料、药物,不可长期使用,以免产生抗药性,引起酸碱度失衡和菌群失调。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喜欢长期使用某种牙膏,一家人也是常常共用一支牙膏。曲梅介绍,不同的牙膏各有功效,但也都作用有限,长期使用同一种牙膏刷牙,将会使得某些有害的口腔病菌产生耐药性和抗药性,使牙膏失去灭菌护齿的作用。一般都会建议不长期使用同一种牙膏,而是隔一段时间换一种。最好的方法是经常更换品牌和种类。比如可以买两支牙膏,早晚各使用一次;一支牙膏未必适合家庭里的每个人,可以一支共用,针对每个人口腔特点,每人再购买适合自己的专用牙膏,早晚交替使用。

 

来源: 扬子晚报 作者: 记者 王亚楠 编辑: 叶燕增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